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
(宋太宗 赵匡胤)
赵匡胤不爱杀人,但并不代表他不擅长杀人。
只是他这个人的性格就是有别于五代时期那些的残暴不仁,精神病一样的军阀,所以改朝换代之后,对于后周的文官武将,除了韩通,李重进等几个极少数之外,赵匡胤都能给予重用。
我们说赵匡胤当了宋朝的皇帝之后,他最在乎的事情有两件。
第一,之所以会出现半个多世纪的五代乱世,迟迟没统一,那就是因为从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地方武装势力的强大一直到后周的时代也没能完全解决,如果不把这个给解决了,天下还会继续乱下去。
第二,作为开国皇帝,赵匡胤最大的责任就是如何巩固自己的这个新生政权,打基础,造底盘,维护加固,这是很有必要的,不然宋朝也会沦为一个短命政权。
而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赵匡胤找来了自己最信任的大臣,赵普。
赵普,幽州蓟县人,今北京人,赵普的家世还算可以,曾祖父是唐朝的县令,祖父是唐朝的司马,在澶州做司马,父亲则是相州司马,我们知道唐末有河北三镇,就是成德,魏博和卢龙,赵家就在卢龙镇生活,当时的卢龙节度使是赵德钧,赵德钧是个战争狂,连年兴兵,赵家日子过得不安生,于是就举家搬迁到了常山,今天的河北正定一带,到后晋年间,赵家又搬家,这时候已经搬到了洛阳,并且在洛阳长期定居。
赵普,是父亲赵迥的长子。
他从小老实巴交,沉默寡言,不爱说话,但是想来硬件条件还是很不错的,长得应该是又高又帅,因此很早就被一户豪门大户相中,还把女儿许配给了他。
但这没有改变他的命运。
我们在介绍五代十国时期一些细枝末节的人物时,往往都说这个孩子,打小就聪明,勤学苦读,高中进士,诸如此类,但是赵普不一样,他青年时代也曾经学文,但是水平实在稀松,属于是那种都不用去参加考试,就知道于科举一道无望,干脆他就效仿祖父和父亲,去给军阀当幕僚,做个从事,司马之类。
反正在后周建立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赵普是籍籍无名的,他就是四处混日子,给各种各样的人打工。
![]()
(赵普)
后周建立之后,他有了一个比较重要的工作,给后周永兴节度使刘词做从事。
刘词以前是杨师厚的手下,资历颇深,手下有不少幕僚,这其中就有后来和赵普同为北宋开国功臣的王仁瞻和楚昭辅。
这个刘词,他是老将了,后唐庄宗李存勖百战灭梁的时候,那时候刘词还隶属后梁,庄宗在他手下吃了不少的苦头,可时光流转,跳丸日月,刘词也老了,赵普投奔到刘词麾下还不到一年时间,刘词就病逝了。
不过刘词对赵普还是很看重的,生前还曾经向后周朝廷推荐过他,但是朝廷并没有理睬。
这时候谁也没有想到,一个看似在时代洪流中随波逐流的普通人,最终成为了托起一个新王朝的基石。
刘词一死,赵普连从事的工作也没了,没办法,为生计所困,赵普只好在滁州找了一份教书的工作。
如无意外,他将会以开蒙授童而度过一生。
其实对于赵普来说,这样的一辈子他也可以接受。
有时候人是要学会接受自己的平凡的。
古人有云: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当不了大官,就做个小吏,做不了小吏,那就去教书,用知识和劳动去换取一份安稳的生活,这丢人吗?这一点也不丢人,这是很正常的。
这说明赵普没有生活在好高骛远,成就功名的幻梦之中,而是活在了每一个具体的日子里。
赵普可以接受自己的平凡。
但其实,很多人不能接受自己的平凡。
年轻时,人们认为自己拥有无尽的时间和可能,自己可以肆意浪费,无论如何,自己一定能出人头地。
这种想法没毛病,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嘛。
但是,等到了中年,现实的残酷所带来的重量才会真正的压在肩头,很多人到了中年,已经失去了豪情壮志,变成了那个诉说着“当年我也曾...”的失意者。
有些人到老年也很倔强,要不认为自己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要么就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命运捉弄,反正从来都不肯正视自己,怨天怨地怨别人,就是怨不到自己的头上。
当然作者说的是极小一部分人,相信大家都是拥有正常的心态的。
作者想说的是,我们当然要不甘平凡,这是我们生活的动力,但其实真相是,绝大部分人,只有平凡的一生,甚至在多灾多难的年月来看,平凡都是一种可贵的状态了。
![]()
(周世宗 柴荣)
赵普准备平凡的生活下去,但命运很显然不想要让他就这么过一辈子。
显德三年,也就是公元956年,周世宗柴荣用兵淮南,征伐南唐,而负责打滁州的,正是赵匡胤。
于是,赵匡胤和赵普就这么相见了。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看了你一眼,从此后就再也没能忘掉你的容颜,两人一见如故,情投意合。
而且,两个人还有一个很特殊的缘故。
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打仗的时候负伤了,加上本来身体就不好,所以一直在滁州养病,赵普就负责照顾赵弘殷,那家伙那照顾的,从早到晚,无微不至,亲自喂饭喂药,作者估计就算是照顾亲生父亲也就是这样了,何况还没有血缘关系,赵弘殷大为感动,那赵匡胤对于赵普的印象,指定就更好了。
这件事情,给赵匡胤和赵普奠定了超越普通君臣的友谊。
后周世宗时期,赵普已经不是平民了,在范质的推荐下,他做了滁州的军事判官,负责刑狱之事,这个工作赵普做的非常好,以至于赵匡胤对赵普更加的另眼相看,认为这个人有本事,慢慢的赵普就成了赵匡胤的心腹。
为什么说赵普是心腹,而且是心腹中的心腹呢?
因为在刚才的事情中,他们建立了一种拟亲属的关系。
这不是作者胡说八道,我们来看记载:
《宋史》:宣祖卧疾滁州,普朝夕奉药饵,宣祖由是待以宗分。
因为赵普对赵弘殷无微不至的关照,赵弘殷已经把赵普当成了自家的宗亲。
那在这个时候,在赵匡胤的眼里,赵普就不再只是一个有能力的下属,而是一个可以托付家事,照顾亲人的家人,这种信任是顶级的。
还有一种说法,说这个陈桥兵变,本质上就是赵普和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策划出来的。
并且在兵变的过程中,赵普运筹帷幄,兵变前,兵变中,兵变后,他都做了相应的准备,兵变之后,赵匡胤带着大军往回走,他们前脚刚出发,后脚赵普已经派人通知了开封城里的石守信和王审琦,让他们提前做好准备。
您看,这就是一个出谋划策型的幕僚所具有的优秀能力,他看的长远,别人走一步看三步,他还没走呢,就看出十步去了。
北宋建立之后,赵普升任枢密院直学士,谏议大夫,就此成为朝廷里的显赫人物。
刚才我们说,赵普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学习也不用功,他的聪明才智大多数是从生活经验中积累起来的,或者人家压根就是天赋异禀,但是必须要承认的是,赵普的学问很差,和那些满腹经纶的同僚们是不能比的,所以做了大官之后,他疯狂进修,每天只要下了朝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读书,以此来精进自己。
有一次太祖问赵普,说别人都讲,你赵普没什么文化,是真的吗?说你一生读书很少,就只读过一部《论语》。
赵普说,的确是这样,而且臣不是读过一部《论语》,而是只读过半部《论语》。
赵普又说,以前我用半部《论语》辅佐您打天下,现在我则用半部《论语》来帮助您让天下太平。
言外之意,无论以前还是现在,赵普读书是读书,可就读《论语》,还只读半本。
太祖当然只认为赵普是谦虚,但是说出来您都不相信:
《宋史·卷二五六》: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赵普死后,家人整理他的书籍,那叫一个省事儿,因为没有别的书,真的只有一本《论语》...
赵普生病的时候,太祖亲自去看望,而且不是看一次,去好几次,可见君臣关系非同一般。
![]()
(雪夜访普)
有一次退朝之后,宋太祖说要到赵普家里看看,那赵普回家之后,他就不敢换睡衣,还得着正装等皇帝,赵普等啊等,等啊等,等到了晚上,天降大雪,开封银装素裹,宋太祖还是没来,赵普就感觉皇帝可能不来了,他就睡觉了,结果赵普刚睡着,门外就传来了敲门声,赵普赶紧去开门,发现宋太祖浑身盖雪,在门外已经站了有一会了。
颇有点三顾茅庐的感觉是不是?
太祖不是一个人来的,他还叫上了弟弟赵光义,仨人就在这冰天雪地中,在赵普的家中商议国事,赵普的妻子为客人斟酒,太祖还管赵普的妻子叫嫂子。
在这次会谈中,两件事情被确定下来,一件,是宋朝统一全国战争的基本方针,这个我们后文中会提到,而另外一件,就是更为人所熟知的——
杯酒释兵权。
由此可见,真正决定天下走向的谋划,往往并非诞生于万众瞩目的朝堂,也不取决于短短数日暴露于众目睽睽之下的会盟,和谈。
恰恰相反,它们是在隐秘而静谧的氛围中成型的。
大雪恰如其分的遮盖了这一切。
无论是陈桥兵变的运筹帷幄,还是杯酒释兵权的从容布局,赵匡胤与赵普所推动的每一次关键转折,几乎都不是在公众视野下即时发生,而是在不为人知的幕后空间中,如雪夜密谈般酝酿成熟。
让我们把视角放大,那些在历史上发生的宏大的事件,兴衰存亡的关键决定,大都是在这么一间小小屋子里,靠几个人就研究出来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当时的权力中心,正是以这样几位核心人物为轴心运转的。
他们的决策如同涟漪,扩散开来,牵动着整个王朝的命运,所有人都希望自己可以离这个中心近一点,而让他们真正走进这个中心的时候,会发现这里压根就是简简单单,普普通通,甚至是空无一物...
参考资料:
《宋史·卷二五六》
《宋宰辅编年录·卷一》
闫建飞.宋初“先南后北”统一战略真实性质疑.宋代文化研究,2025
高道栋,张弘.信任与权力的博弈:赵普与宋太祖、太宗的君相关系.春秋,202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