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51年,一个名字不起眼的军人郭威,在澶州被士兵簇拥披上黄袍。
谁能想到,这个出身寒微的“郭雀儿”,竟在乱世中建起一个只活了九年的王朝——后周。
郭威死后,他的养子柴荣用六年打出“天下一统”的格局,却命短志长。
还没等他北伐幽燕,便撒手人寰。
没多久,他的心腹赵匡胤披上另一件黄袍,延续了后周的制度,开创了大宋三百年太平。
![]()
赵匡胤
黄袍加身的那一天——后周的天变了
公元960年正月的陈桥驿,夜风里夹着寒意,也夹着一场酝酿已久的叛变气息。
后周的旗帜还在风中飘,但掌旗的人已经心怀别意。
赵匡胤,一位三十多岁的殿前都点检、柴荣麾下的旧将,此刻正半梦半醒。
外头的将士、亲信,低声议论着。不是战事,而是将要见证一场新天地。
次日,一阵喧嚣传来,黄袍顺势披在醉酒刚醒的赵匡胤身上。彼时,众人齐跪在地,高呼万岁。
赵匡胤假意推脱后,顺势而为,随后率兵回京。
开封的城门未封,守将石守信、王审琦早已张罗好一切迎驾。没有一兵一卒抵抗,也没有一个忠臣拔刀。
后周的皇帝柴宗训年仅七岁,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符太后还没反应过来,赵匡胤的队伍就已经控制了后周的都城开封。
正月初四,柴宗训被逼禅位,赵匡胤登基为帝。于是,后周成了前朝,宋朝就此诞生。
![]()
赵匡胤
在五代的血雨腥风里,这样的改朝换代几乎算得上温情。
可赵匡胤并不是靠运气。他懂得五代十国最残酷的游戏规则:谁能掌握禁军,谁就能掌握天下。
柴荣死后,后周的权力被一群文臣和寡妇托起,他们能写折子,却挡不住一支军队。
赵匡胤深知,后周的天下已经到了最危险的节点——郭威以兵得天下,柴荣靠兵安天下,而柴宗训手中,连一柄剑都拿不稳。
黄袍加身,不是偶然,而是五代权力逻辑的必然。
赵匡胤只是最后一个,站上了那台注定要倒的舞台。
有趣的是,他篡的那个“孤儿寡母的天下”,并不是一个腐朽王朝。
柴荣留下的后周,是五代中最有希望的政权。赋税减了,兵制稳了,南唐被打到长江边上,北汉、契丹也被逼退三关之外。
倘若柴荣再多活十年,统一中国的,极可能不是赵氏,而是柴氏。
![]()
柴荣
从“寒门天子”到“少年天命”——后周的骨血传承
赵匡胤那夜披上黄袍,看似天命所归,其实是踩在了一个巨人肩膀上。
那巨人叫郭威,一个从“郭雀儿”一路飞到九五之尊的军人皇帝。
郭威的出身寒得很,连个出身寒门的资格都勉强。
父亲被杀,母亲早逝,靠姨母抚养长大。
他十八岁从军,从牙兵干起。没靠门第、没靠世袭,全凭胆子和脑子。
那会儿的五代,不看家世,只看刀口子硬不硬。郭威的刀,不光硬,还懂得什么时候该收。
他在刘知远麾下打仗,跟着攻河中、平叛乱,战场上砍人无数,却并非只有勇,他还有谋。
资料记载,他喜爱兵书,略懂一些兵法,深得军中将士钦佩。
后汉建立后,朝堂乱,军心散,皇帝昏,他在旁边看得清清楚楚——这天下不是打没的,是糟蹋没的。
于是当后汉隐帝刘承祐昏聩多疑,听信小人要杀他时,郭威干脆先下手为强:
起兵推翻后汉。
![]()
他入开封那天,不是带着金银珠宝,而是带着铁的决心。
他毁掉宫中金银玉器,砸碎宝座上的摆设,说了一句让历代皇帝都汗颜的话:
“凡为帝王,安用此物!”
从那一刻起,郭威就不是个普通的军阀。
他不修宫殿,不立宠妃,不征奇珍异兽。
五代十国的皇帝们大多奢侈,荒淫无度,郭威是个例外。
这不是假装清高,而是政治远见。因为他知道,乱世之后,最缺的不是粮食,而是信任。
郭威用三年时间,让一个破烂的中原重新立起骨架。
若论气度,他是五代最像皇帝的将军;若论手段,他是乱世最懂收的人。
可天下刚有点样子,人却去了。
显德元年,郭威临终,没立亲生的——因为早年家人都被刘承祐杀尽。他临终前把皇位交给养子柴荣,一个从行伍里跟他一起拼出来的年轻人。
于是,后周的皇位,从郭威传到了柴荣。
![]()
如果说郭威是乱世的“修补匠”,那么柴荣就是五代的“设计师”。
彼时后周看似平静,实则七国环伺、诸侯割据。虽然郭威治理的三年后周略有起色,但根本问题却是仍然存在,内政艰难,经济崩溃。
可六年之后,谁都得承认:柴荣,不光能打,还真能治。
郭威留下的是秩序的外壳,柴荣要做的是灵魂的重塑。
他先立了一个总目标——“天下一统”。
作为战乱频繁,政权更迭迅速的五代来说,这听着挺玄。可柴荣敢还真干。
他登基第二年,就召集文臣写了两篇奇文,一篇叫《为君难为臣不易论》,一篇叫《平边策》。
结果,王朴这位谋臣写的《平边策》被柴荣一眼相中。王朴在《平边策》中说得很透:
唐亡在兵骄政乱,民困心离。要救,就得用倒推法先清吏治,再养百姓,积财蓄兵,然后举兵以统天下。
五代的皇帝大多认字不多,柴荣却是真懂。他采纳王朴的“倒推法”——不急着打仗,先修内政。
于是,他干了几件看似小,实则国之大计的事。
他养民、整军、举贤,一项接一项。
几年下来,百姓有饭吃了,军队不乱跑了。
淮南之战更是他一生的代表作。
两年半苦战,南唐接连失利,派遣使者求和。
那一刻,后周真正拥有了“统一中国”的资格。
可惜天妒英才。
显德六年,柴荣北伐途中病倒。
他还没来得及出征幽州,便在行军途中去世。年仅三十九。
他死后,七岁的柴宗训登基,文臣辅政,军权旁落。
赵匡胤的崛起,从那一刻起已成必然。
柴荣死得早,却死得值。
他没能统一天下,却让天下重新相信,统一还可能。
![]()
后周虽亡,千年犹存——从郭威到宋太祖的政治遗产
天下的朝代更替,多半是打烂了再重建。
可后周这次不一样。它灭亡得安静,延续得彻底。
赵匡胤夺了柴家的天下,照理说应该改旗易帜、旧臣清算——毕竟五代的传统是杀光前朝。
可他没杀。
赵匡胤聪明到骨子里,他知道这套国家机器修得太好了,舍不得。
于是,不管是宰相,还是文武百官,以及中央、地方军政机构都依后周框架不变。
甚至后周的宰相执政班子与禁军首领都原封不动。
军制亦然。
郭威立国靠兵,柴荣治国靠兵,赵匡胤稳国靠释兵。
他那两杯释兵权的酒,不过是柴荣旧制的延续。
从此,中国的皇权集中成为常态。
所以你看,这个不到十年的后周,影响了中国一千年。
宋太祖的集权、宋仁宗的文治、明清的官制,全能在后周找到影子。
唐是文化的高峰,宋是制度的高峰,而后周,是那座高峰的地基。
参考信源:
《旧五代史·周书·世宗本纪》
《宋史·太祖本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