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当三国的烽烟即将散尽,一场决定蜀汉国运的惊天豪赌,在川蜀北部的崇山峻岭中悄然上演。
魏国名将邓艾,用一种超乎所有人想象的方式,率领一支奇兵绕过天险剑阁,直插蜀汉腹地。成都平原的安逸祥和,瞬间被战争的阴云所笼罩。
面对这支从天而降的疲惫之师,蜀汉最后的希望,丞相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领着京城的精锐部队,以逸待劳,前去迎敌。
![]()
从兵法上讲,这似乎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斗:一方是跋山涉水、粮草不济的孤军,另一方是养精蓄锐、坐拥地利的守军。然而,历史的结局却让人大跌眼镜,诸葛瞻兵败身死,成都门户大开,蜀汉随之灭亡。
一支幽灵部队
要弄清楚诸葛瞻为何会败,我们首先得搞明白他的对手,邓艾,手里到底有多少牌。很多人一提到邓艾偷渡阴平,脑海里可能会浮现出《三国演义》中那两千人裹着毛毡滚下山崖的悲壮场面。
翻开史料,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关于邓艾偷渡阴平时究竟带了多少兵,最权威的史书《三国志》竟然没有给出确切的数字。陈寿在《三国志·邓艾传》里只是说,邓艾“简选精锐”,然后就踏上了那条“无人之地七百馀里”的阴平小道。
![]()
不过,虽然没有直接数字,我们依然可以从各种旁证和记载中,拼凑出一个相对可信的轮廓。
当时魏国伐蜀的总兵力高达十八万,分为三路。邓艾自己所统领的部队,总数大约是三万人。他是不可能把所有家当都押在偷渡阴平这件风险极高的事情上的。他还需要留下一部分兵力在正面战场牵制姜维。
那么,他到底分了多少人走小路呢?这里有一个关键的史料,来自《晋书·段灼传》。段灼当时就在邓艾军中担任司马,是亲历者。
他后来在为邓艾鸣冤的上疏中提到,“艾步乘不满二万”,意思就是邓艾手下的步兵和骑兵加起来不到两万人。
![]()
此外,《三国志》的注引中也提到了《袁子》的记载,说邓艾率领“万人入江由”,即有一万人的部队抵达了江油 。结合段灼的说法,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比较合理的推测:邓艾从他的三万大军中,精心挑选了大约一万到两万之间的精锐,作为执行这次奇袭任务的特遣队。
至于演义里说的两千人,很可能是指邓艾在翻越摩天岭时,身先士卒带领的先头部队,或者是经过巨大伤亡和沿途分兵后,最先冲出山区的士兵数量。
毕竟,那条七百里的险路,“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士兵们“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甚至邓艾本人都用毛毡裹着身体从陡坡上滚下去。
他要对抗的,并非一支微不足道的散兵游勇,而是一支人数上万,虽然疲惫但意志力惊人的百战精兵。
![]()
即便如此,这支孤军的状况也绝对谈不上好。
诸葛瞻手中的“王牌”
当邓艾如鬼魅般出现在蜀汉腹地的江油城下时,整个成都朝野震动。守将马邈不战而降,让这支魏军获得了宝贵的休整和补给机会。消息传到成都,后主刘禅紧急派出了他的最后一道防线,卫将军诸葛瞻。
作为蜀汉“名门之后”,诸葛瞻的身上承载了太多的期望。他是武乡侯诸葛亮的亲生儿子,自幼聪明,博览群书,在蜀汉国内声望极高。
此次出征,他率领的并非寻常部队,很可能是拱卫京师的御林军,是蜀汉当时能够拿出的最精锐的机动力量。
关于诸葛瞻的兵力,史书同样没有给出精确的数字,但提到他“率诸军”,并且有“万余人”的说法。
![]()
考虑到他整合了成都周边的防御力量,其总兵力很可能与邓艾历经消耗后的部队不相上下,甚至可能还占有数量优势。
诸葛瞻占据了“以逸待劳”的绝对优势。他的部队是在本土作战,补给充足,士气高昂,为了保卫家园而战。
反观邓艾的军队,刚刚经历了一场史诗级的徒步越野,体能和物资都已接近极限,是名副其实的“疲惫之师”。
从成都到江油之间,地形复杂,关隘重重。
诸葛瞻完全可以利用有利地形,层层设防,步步为营,将邓艾的孤军拖垮、困死。
![]()
当时,远在剑阁的姜维已经得知后方有变,正在率领主力回援。只要诸葛瞻能坚守一段时间,等到姜维大军赶到,就能形成前后夹击之势,邓艾这支奇兵将插翅难飞。
可以说,战役开始前,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胜利的天平都严重地向诸葛瞻倾斜。他手握着几乎所有的战略优势,是一场看似必胜的牌局。然而,这位丞相之子,却亲手将这些优势一一葬送。
被浪费的战略优势
战场的胜负,往往就在一念之间。诸葛瞻的第一个,也是最致命的错误,就是他的犹豫不决。
![]()
当他率军抵达涪县(今四川绵阳)时,战局出现了第一个关键节点。当时,邓艾的先头部队正在向这里推进。诸葛瞻的部下、尚书郎黄崇,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的年轻人,向他提出了至关重要的建议:“我们应该迅速前进,抢占险要地势,不要让敌人进入平原!” 。
这是一个完全正确的建议。它利用地形优势,将疲惫的敌人阻挡在难以施展的狭窄地带。
然而,面对这个黄金般的建议,诸葛瞻却“犹豫未纳”,在涪县停滞不前。他为什么会犹豫?或许是出于谨慎,或许是缺乏临机决断的勇气。但无论如何,战机是无情的。
就在他犹豫的这短短时间里,邓艾长驱直入,突破了前方的所有险隘,蜀军的前锋也被击败。
![]()
诸葛瞻错失了最佳的防守机会,被迫后撤,退守到了成都前的最后一道屏障,绵竹。
在绵竹,他又犯下了第二个致命错误:放弃防守,选择决战。
此时,他依然有机会。绵竹城防坚固,他完全可以据城坚守,继续执行拖延战术,等待姜维的援军。这才是面对孤军深入的敌人时最稳妥的打法。可邓艾是何等人物?他深知自己这支部队经不起消耗,必须速战速决。
于是,他再次用上了心理战。他派人给诸葛瞻送信,言辞傲慢地劝降,并许诺会奏请封他为琅琊王。
![]()
作为诸葛亮的儿子,他无法忍受投降的羞辱。盛怒之下,他斩杀了邓艾的使者,然后做出了一个最不明智的决定:放弃坚城,率领全军出城列阵,要和邓艾在平原上一决雌雄。
他用自己不擅长的野战,去对抗邓艾那支身经百战的虎狼之师;用自己可能缺乏大规模野战经验的京城部队,去硬碰刚刚创造了军事奇迹、士气正虹的魏军精锐。
结果可想而知。在绵竹的平原上,蜀军阵型被邓艾的左右两翼夹击,迅速溃败。
老将太狡诈
回过头来看,诸葛瞻的失败,固然有他自身经验不足、性格弱点的原因,但更是被他的对手,邓艾这位堪称军事艺术家的老将,从战略到战术,再到心理,全方位地压制了。
![]()
邓艾拥有无与伦比的决心和毅力。偷渡阴平本身就是一场九死一生的豪赌。他能带领上万士兵穿越绝境,这种强大的意志力本身就锻造出了一支凝聚力极强的军队。
当这支军队冲出山区时,他们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唯一的活路就是向前。
其次邓艾拥有极其敏锐的战术嗅觉。他深知自己的弱点在于补给和疲劳,优点在于出其不意。所以他一路上都在和时间赛跑,绝不给对手喘息和反应的机会。
![]()
在诸葛瞻犹豫之时,他果断突进;在绵竹城下,他知道强攻坚城对自己不利,便立刻转为攻心,用一封信就成功地把诸葛瞻从坚固的龟壳里引了出来。
在决战中,当正面进攻受挫时,他没有慌乱,而是立刻对部下说:“存亡之分,在此一举!” 他激励士兵,同时迅速调整部署,命令儿子邓忠和将军师纂从左右两翼迂回包抄,一举击溃了蜀军的主力。
![]()
结语
现在,邓艾偷渡阴平,所率领的并非两千残兵,而是一支人数上万、精锐但已极度疲惫的特遣队。
而手握“以逸待劳”好牌的诸葛瞻之所以惨败,并非因为兵力不足,而是因为他作为一名指挥官,在他犹豫不决,错失了利用地形优势的最佳时机;他意气用事,放弃了坚城利兵,选择了最不利于自己的决战方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