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沈醉回忆录推测:如果保密局局长是戴笠,他会如何处理吴石案?
“如果戴笠还活着,吴石案会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我先把话放这,不会是这个走向,吴石大概率还是走到那一步,可落点会更讲究,节奏更稳,水面更平。
同样是军统出身,毛人凤的路子偏硬,出手直,动作大,喜欢一锤定音,场面上给人看得明明白白,立刻见效的那种,戴笠不这么做,他更多是看分寸,算代价,先把局面放在手里,能收就收,能缓就缓,最后那一下不响,事却结了。
人是这样的人,沈醉说过一句话常被人提起,毛人凤像个办事机器,给了任务就执行,戴笠会掂量,他不是不做事,他是把风险和收益都放在心里过一遍,谁的面子要顾,谁的话要听,哪条线不能碰,清清楚楚摆出来,再动手。
你看他当年对军中疑人的处理,抓可以抓,先别急,先审,先放在架子上晾着,看风向,看上面的意思,看同僚的反应,文件归文件,案子归案子,人还要有人情,过几天该松一松,做个顺水人情,甚至还能借机把对手送一程,让他在台面上抬一抬,后面再慢慢打捞,这种活他熟,手不会抖。
放在吴石身上,职务摆着,国防部参谋次长,资历摆着,保定军校那条线,陈诚、周至柔都在圈里,谁都明白,这个时候动刀子,动的是谁的脸,动的是哪一派的心,贸然做,代价不止一个人,戴笠看得懂,他不会先喊口号,他会先摸底。
私下问话,陈诚什么态度,能给几分面子,能不能把话说到点上,上面要的是示警,还是要清一层圈子,还是要树一个规矩,台阶留几级,尺度放多大,再往下走,材料要核,证据要有,重点不在有没有,而在能不能控,拿得住拿不住,公开不公开,公开到哪一步,边界画清楚,才好落笔。
证据会做成一个状态,半面给上面看,交差有了,半面给同僚留,台面上不让人下不来,下面人看得明白,大人物不是随便能动的,不会搞成全网通报那种阵仗,留白越多,缓冲越大,空间就出来了,判决也好,处置也好,方式可以多几种,关押,软禁,缓办,时间拖着走,等到局势稳了,等到某个节点,悄悄收尾。
真到要走到最重的那一步,他也会处理体面,地方选小,动静要小,不群体,不喧哗,家属这头有安排,生活不至于立刻跌到底,内部传话顺着级别走,说清来源,说清决定,归到体制里,归到程序里,人心不会乱,保定系有人不舒服,情绪不会发散,陈诚也有话可以说,台面上有台面上的说法。
当时实际走向不是这样,毛人凤那种做法,快,硬,宣示意味强,动作出来,震动直达军中,保密系统的风评立刻承压,保定系那边心里有数,蒋介石看得见效果,也看得见副作用,这个余波不小,后来的人去收拾这个场,花力气。
所以把话说回到起点,吴石的结局,大概率不会改变,这个判断并不复杂,站在那个时点,身份、站位、情报事实,都摆在桌上,真正拉开差距的,是怎么收尾,怎么处理人心,怎么把代价压到最低,戴笠做事,既要结果,也要成本账,杀一个人能不能形成规矩,能不能稳住队伍,能不能保住网络,不是一条线的考虑,是一盘棋。
毛人凤的选择,更像是立刻交卷,字写得粗,分到手快,后面批改的人麻烦就来了,关系网冻住,派系间的温度降下去,保密系统和军中之间的缝也被拉大,这些都是后来要付的价,谁都逃不开。
你看军统旧人对戴笠的评价,不是喜欢,是佩服,怕是怕,服也是服,徐恩曾、文强、沈醉,都是会算账的人,嘴上少说,心里有杆秤,办事的人最懂办事的门道,分寸感这种东西,只有在风口浪尖上才显出来,拿捏得住,事就小,拿捏不住,事就大。
再落一笔,吴石案,本身就是一段沉重的史事,职位在那,身份在那,选择在那,哪一方都在按自己的逻辑推进,讲的是制度和权力的运作,不是个体的喜恶,换个人来办,曲线会变,节点会变,终点不太会变,但过程的手感会完全不一样。
历史没有回头路,这个假设也只是把一个做事方法放到灯下看一看,留一点面子,保一点关系,做事做到底,手收得住,话说得圆,杀一人不乱一派,这种功夫,不体现在声明上,不体现在枪声里,只体现在事后的安静里。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