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天门,90岁的郑用威老人有一个埋藏心底多年的夙愿:找到150多年前,随其祖父郑子兆参与左宗棠西征、最终留在陕西及周边的“十八条扁担”的后人们。
近日,华商报大风新闻应极目新闻邀请,两地联动,助力这段因国家大义而分离的血脉,在新时代里温暖重聚。
![]()
图为90岁的寻亲老人郑用威
一段传奇
“天门书生”与他的“十八条扁担”
时间回溯到19世纪中后期。西北边疆告急,左宗棠抬棺西征,收复新疆。浩荡大军背后,是一条无比艰难却至关重要的生命线——后勤补给线。
彼时,天门人郑子兆(生于1837年)正身处左宗棠幕府,肩负西安知府、陕西粮台、都转运使等要职,是西征大军名副其实的“后勤总管”。深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保障前线供给,郑子兆特意从老家天门召集了18位郑氏族人。
这18位壮汉,每人一条扁担,从天门彭市河登船,逆汉江而上,最终抵达陕西白河县的军需转运码头。从此,他们日复一日,用肩膀挑起了收复山河的重量。粮食、弹药、药材……通过他们的肩挑背扛,从船只转运至陆路,再源源不断输往前线。
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下“十八条扁担”的美名,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西征胜利的幕后英雄。
![]()
郑用威老人拿出家中珍藏的族谱
一个夙愿
三代人跨越世纪的寻找
征战结束,“十八条扁担”中的许多人选择在陕西及其周边地区安家落户,开枝散叶。然而,由于年代动荡、通讯闭塞,他们与天门老家的血脉联系,在岁月的长河中渐渐模糊。
“从爷爷到父亲,再到我,三代人接续近百年寻找,始终没有线索。”郑用威老人说起此事,言语中满是遗憾。
退休后,郑用威便将寻亲视为己任。他往返于天门与武汉之间,访亲友、查族谱、蹲档案馆……日积月累,史料攒了一摞又一摞。每有一丝可能的线索,他都兴奋不已。近年来,他心心念念想来西安、汉中等地亲自寻访,却因年事已高,被家人劝阻。
“我年纪大了,身体不便远行,可只要还活着,就不想放弃。”老人浑浊的眼睛里闪烁着执着的光,“我想在有生之年,亲眼见一见这些宗亲,让他们知道,老家的人一直惦记着他们,盼着他们回来寻根问祖。”
一条线索
血脉中的“密码”与共同的根
为了这次寻找,郑用威老人郑重地拿出了家中珍藏的族谱。
他指着上面的字辈排序说:“按照我们郑家的规矩,这些后人的名字里,大概率会有‘支、大、方、可、昌、明、有、象、用、启、贤、良’这些字。”
这意味着,如果您是陕西(及周边地区)的郑姓人士,且祖上口碑相传来自湖北,家族中长辈或同辈的名字里含有上述字辈(例如名字是“郑用X”“郑启X”等),那么,您或许就是“十八条扁担”的后人,是郑用威老人苦苦寻找的宗亲。
![]()
图为古代卖货郎(资料图/中国国家历史)
两地联动
愿割不断的血脉今朝重聚
一条扁担,挑起家国重任;一段血脉,隔不断百年牵挂。
华商报大风新闻与极目新闻联动,共同发起这次特殊的寻亲。我们相信,在广袤的三秦大地上,一定生活着“十八条扁担”的后人们。你们或许早已融入陕西,成为这片土地忠诚的建设者,但家族的基因里,始终刻着“天门”的印记。
如果您知晓相关线索,或者您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请务必与我们联系。
您的每一次关注和转发,都可能照亮这条寻亲的路。让我们携手,帮助郑用威老人圆这个跨越了三代人的梦,让这段因国家大义而分离的血脉,在新时代里温暖重聚。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王煜鑫 编辑 刘梦雨 极目新闻供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