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面意思不等于历史真实。
1
司马昭弑杀曹髦是历史公论,很多人就很好奇,为什么司马昭会允许史官记载下这个结论?这不是给自己脸上抹黑吗?其实这个结论不是史官记载,而是历史的公道良心。
史官们没有记载司马昭弑君,从头到尾记载的都是成济弑君。而且据史官们记载,成济之所以弑君,也是因为曹髦性情暴戾,试图谋害太后和司马昭。司马昭只是派贾充和成济前去阻拦曹髦,保护太后,结果成济胆大包天,居然当街弑君。
至于后人把成济弑君理解成了司马昭弑君,那就是后人的问题了,跟史官何干。
陈寿在《三国志·少帝纪》中明明白白写的是成济弑君。
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记载的更详细,把曹髦起兵和成济弑君的细节都写了下来,但还是写的成济弑君,他还写道,在司马昭得知成济弑君后,大惊,自投于地曰“天下其谓我何!”
《晋纪》《魏氏春秋》《魏末传》的记载与《三国志》《汉晋春秋》基本相同,均是记载成济弑君,这其中还有说贾充下令成济弑君,但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司马昭从没有下令贾充成济等人弑君。
既然如此,司马昭为何要去杀光史官?
春秋时期崔杼弑君杀太史的故事,司马昭肯定知道,他如果去学崔杼,把史官挨个送走,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反正都要被送走,那史官们反而脖子更硬了,非得把成济弑君改为“司马昭敕令成济弑君”,这样只会越描越黑。
有了崔杼的前车之鉴,司马昭肯定不会干这么二的事情。
2
司马昭不杀史官不代表不会去掩饰这件事,既然成济弑君是当着老百姓在大街上干的,那只能让成济一人去背这个锅。因此成济被司马昭灭族,成济兄弟俩临死前还登上屋顶大骂司马昭卑鄙小人,但已经晚了,即使是司马昭下令让他弑君的,这锅也只能他自己背,这是杀人灭口。
司马昭没舍得杀贾充,贾充是他的心腹,嘴又严得很,杀个成济意思意思得了,总不能连心腹也杀掉。
杀了成济后,司马昭还是觉得这件事太过分了,当街弑君,千古头一份,怎么也得往回找补下。司马昭找到郭太后,让郭太后下了一道诏令,诏令中对曹髦大肆诋毁,说他性情暴戾,诬谤太后,辱骂太后的话很难听,连老天爷都不忍心听,还说他没事就朝太后宫里射箭,期望能射死太后,又说他买通太后左右想毒死太后,最后居然丧心病狂想直接率军来杀太后,真是大逆不道,幸亏有大将军司马昭提前派人来保护太后,这才让太后幸免于难,而曹髦被前锋所杀,实属死不足惜。
司马昭这招,就是典型的美化自己,丑化曹髦,这个太后诏令让人乍一看,都觉得曹髦之死属于死有余辜。
3
史官们记载的这段史实基本上符合历史真实,在字面上,没有提过一句是司马昭弑君,因为司马昭确实没有下令贾充和成济,让他们把曹髦杀了。
史官记载并没有不利于司马昭(起码明面上是这样),司马昭就没必要学崔杼去屠戮史官。
但是,看历史是不能只看字面意思,司马昭再怎么美化,史官们再怎么克制,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那就是成济弑君等同于司马昭弑君。
成济和贾充都是司马昭的手下,这是事实,曹髦对司马昭专权不满,这也是事实,曹髦在出宫诛杀司马昭的路上被成济杀死,这更是众人亲眼所见的事实,有这几项,司马昭怎么摘都摘不干净。
把史官杀了,还有路人,把路人杀了还有士兵,难不成把所有人都杀了?司马昭一想,既然都这样了,那就这么着吧,只要史书上不是写着“司马昭弑其君”这几个大字,那就无所谓了,只要他能平蜀灭吴,重新统一天下,后世自会有大儒替他辩经。
只可惜,后世大儒不想给司马家辩经,因为晋朝二世就亡了,时间太短,想辩也没有材料。
如果晋朝能够活三百年,那司马氏的风评很可能会有大的转变。时间总能磨灭文字,晋朝的后世之君也能够用如椽巨笔改写全部历史。
所以,读历史切莫只看字面意思,字面意思不等于历史真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