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再挺成都:36.3%经济首位度的新较量!
成都VS杭州:一场2000万人口城市与1000万人口城市的赛跑
人口增700万、GDP占全省36.3%!成都的“强省会”之路能否带动四川?
2.35万亿GDP、36.3%经济体量!成都如何破解“大而不强”难题?
![]()
2147万常住人口、2.35万亿元GDP、全国城市经济总量第七……成都的“超大城市”标签早已亮眼。但近期四川省政府发布《关于支持成都做优做强极核功能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却明确要求成都“持续做大经济总量、做强核心竞争力”。一边是“成冠吸”的调侃不绝于耳,一边是“强省会”战略的加码推进。成都的焦虑,究竟从何而来?
从数据看,成都的“大”毋庸置疑。其人口占四川全省四分之一以上,经济总量占全省36.3%,甚至超过贵州、甘肃等省份的GDP。但成都的“强”却面临挑战:排名第六的苏州始终领先,而杭州则以更高增速紧追不舍。杭州人口比成都少约1000万,但依托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产业快速崛起。例如,杭州的DeepSeek等科技企业近年频频崭露头角,而成都的产业升级压力随之凸显。
![]()
新一轮“强省会”战略,本质是发展逻辑的转变。与十年前追求规模扩张不同,此次政策聚焦“核心竞争力”与“功能品质”。成都的目标是建设西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在产业层面,成都高新区正打造世界一流园区,吸引华为、京东方等企业设立研发中心。2024年,成都高新技术产业营收突破1.2万亿元,同比增长11%。此外,成都与眉山、德阳等地的协同效应逐步显现——例如,成都研发的半导体技术可在眉山生产基地实现规模化应用,形成“研发+制造”跨区域联动。
人口结构也在优化。成都近年通过“先落户后就业”等政策吸引青年人才,三年新增156万常住人口。2025年上半年,成都净流入人口13万,仅次于杭州。这些人才为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注入活力。例如,本土企业“科伦药业”在成都设立创新药研发中心后,吸引超过200名海内外科研人员加入。
![]()
“成冠吸”争议背后,是区域协同的必然路径。四川作为中西部经济第一大省,需通过成都的辐射力带动全省。2023年,成都都市圈(成都、德阳、眉山、资阳)经济总量达2.23万亿元,相当于一座一线城市经济体量。轨道交通的延伸进一步强化协同:成资市域铁路开通后,资阳承接成都产业转移企业29家,新增就业岗位1.2万个。类似的,绵阳依托成都的科技资源,共建“成都研发、绵阳转化”平台,推动激光、航空航天等领域技术落地。
但四川也意识到“一城独大”的局限。绵阳、宜宾、泸州、南充、达州被列为省域副中心培育对象。宜宾凭借宁德时代投资的动力电池项目,2024年工业增速达20%;南充则围绕汽车零部件产业引入比亚迪生产线。这些城市虽体量较小,但正通过特色产业寻找差异化路径。
![]()
对普通人而言,成都的“强”意味着更务实的机会。过去四川人倾向赴沿海务工,如今成都高新区、天府新区提供大量高端岗位。一名从深圳返乡的程序员提到:“成都薪资约为沿海的80%,但房价仅三分之一,生活成本更合理。”此外,城市配套持续改善——成都地铁运营里程突破600公里,成德眉资轨道交通网建成后,跨市通勤时间将压缩至1小时内。教育、医疗资源也在扩容:华西医院眉山院区开业后,日均接诊量超千人次,缓解了周边地区就医压力。
当然,挑战并存。人口激增导致交通拥堵加剧,2024年成都高峰时段平均通勤时间44分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竞争压力也促使本地企业提升效率。例如,成都一家智能制造企业为留住人才,推出“柔性工作制”与股权激励计划。
成都的“强省会”之路,本质是高质量发展与区域平衡的探索。其目标并非简单超越苏州或杭州,而是成为带动西部发展的引擎。对于四川人而言,一个更具竞争力的成都,意味着在家门口实现梦想的可能性。而这一过程,需要时间、耐心与更精准的政策布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