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投资界
原标题:成渝经济圈猛地提速,信号很不寻常 来源:智谷趋势
迈向十五五之际,巴蜀大地迎来炸裂开局。成渝经济圈,猛地提速!
三件大事接连发生,信号很不寻常:
10月底,全球最快高铁官宣落地成渝,设计时速高达400公里/小时的成渝中线高铁,直接将“双城记”时空距离压缩到50分钟;
11月6日,国务院罕见批准重庆市“两江新区”从功能区升格为行政区,中西部*“5000亿区”呼之欲出,重庆插上超级引擎;
11月7日,又一世纪工程横空出世,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引大济岷”工程,总投资575亿,相当于一条深中通道。
这是四川史上投资*、线路最长的“水上动脉”,引大渡河的清流入成都平原。它解开的,不仅是千年蜀地的缺水困局,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命脉之锁”。
![]()
三件大事,分别关乎“城脉”“政脉” “水脉”,密集落地绝非偶然。
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成渝的“战略备份”属性陡然拉升。引水工程打通城市发展的 “生命线”,行政区调整理顺治理体系的 “指挥链”,超级高铁织密区域联动的 “交通网”。看似各自发力,实则精准指向同一个目标:
以更快速度、更高效率 “冲刺”!
成渝之变,将如何支撑国运之走向,影响亿万人的财富和生活?
01
国务院刚刚批复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给出了极高的五大定位:
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
科技创新中心
改革开放新高地
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更好发挥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作用
三件密集发生的大事,都与此相关。
先说“引大济岷”工程,是四川人已经持续了70年的“引水梦”——把富余的大渡河水,引到干渴的成都平原。如今借势落地,终于突破。
在四川,水是个“倔脾气”。它偏爱人烟稀少的川西北高原,让那里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高达4万立方米;却对人口密集的盆地腹部格外“吝啬”,这里人均不足1000立方米。一旦打通两大区域,立马解开长期困扰四川的难题。
![]()
然而,梦想很丰满,现实却一度骨感。技术难度大、资金需求高、生态顾虑多……“引大济岷”的超级工程,迟迟未能走出图纸。
过去几年,四川将其列为“一号工程”全力推进。
如今,梦想终于照进现实。工程建设动员大会上,省委书记、省长、水利部副部长齐聚——一场关乎千万人未来的水脉工程,正式启航。
为什么是现在?答案藏在两大紧迫现实中:
国家战略撑腰: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四川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策与财政支持。再难的技术关、再大的资金坎,也有了闯过去的底气。
水危机倒计时:成都及周边八市,预计到2030年常住人口将突破4600万,年供水缺口将超过23亿立方米。这相当于一座大型城市的年度用水量被凭空“蒸发”——再不行动,发展将被水资源“锁喉”。
“引大济岷”工程建成后,将使成都平原生活和工业供水保证率从90%提升至97%,农业灌溉保证率达80%,实现城乡供水、灌溉、生态补水及应急水源四大功能协同,影响极为深远。
![]()
引大济岷之外,四川还在大力推动长征渠引水、毗河供水二期、向家坝灌区二期、亭子口灌区二期、罐子坝水库及灌区、川渝东北一体化水资源配置、引雅济安等重大水网工程,推动水网功能协同融合。
放眼川中,路网、电网、气网、光网正在全速推进。
今年前三季度,全省810个重点项目已完成投资超7500亿元,投资完成率高达96.7%,超时序进度21.7个百分点。
眼下在“十五五”规划窗口期,四川正全力抢抓项目、谋划储备——因为这不仅关乎明天的发展,更决定着后天的高度。
02
比起四川,重庆的“加速度”也不遑多让。山城的“浦东梦”,终于成真!
自2010年两江新区挂牌起,重庆人就怀揣着一个梦想:打造“西部的浦东”。2024年,其全域GDP突破5000亿元大关,在19个国家级新区中位列第三,成绩亮眼。
![]()
不过,比起浦东新区,两江新区始终有个短板,就是缺少完整的行政区功能。
它就像一位能力出众、却无独立办公室的“项目组长”,却必须依附于江北区、渝北区之上。规划不统一、政策协调难,“政出多门”成为发展的无形枷锁。
而浦东新区,自诞生起就是完整行政区,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它如同一位手握完整蓝图、能自主决策的“城市总指挥”。
如今,国务院正式批准两江新区升格为行政区。这不只是一纸文件的变更,更是一次关键的“身份解锁”。
这传递出清晰的信号:
中央希望重庆进一步突破制度瓶颈,加快城市建设与经济增长,从而更好地带动整个西南地区的发展。
03
四川、重庆分别加速的同时,成渝“双城记”也在加速狂飙。
“全球最快高铁”的落地,就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充分体现了国家的决心。
要知道,成渝经济圈2024年经济总量已达8.7万亿元,占据西部地区经济总量的30.3%,堪称中国经济“第四极”。
但它们的短板之一,恰恰就是距离。近300公里的距离像一道无形的墙,阻碍着人员、物资、产业与文化的自由流动。同城化效应,始终差点意思。
![]()
对比一下,广深之间有两条直达高速公路,每日来往列车有500多趟;成渝之间只有一条直达高速公路,每日来往列车只有150多趟。差距一目了然。
对症下药,成渝经济圈的行动相当迅猛。今年8月,成渝高速公路扩容工程项目成都段施工许可正式获批,建设驶入快车道。预计2028年扩容项目将全面竣工,双向4车道变成双向8车道,成渝两地车程将再缩短1小时,成渝主通道通行能力将提升至日均10万辆次。
成渝高铁也在“进化”。成渝中线高铁采用世界上*进的CR450动车组,将运营时速提升至400公里,成为全球最快高铁。
![]()
当全球最快高铁选择落子成渝,许多人都在问:为什么不是广深、沪杭或京津?
答案很明确:
恰到好处的距离:成渝间300公里的距离,让超高速运行更有价值。广深、沪杭、京津之间距离过短,频繁起降让提速效果大打折扣。
国家战略的倾斜:相比已经成熟的大湾区、长三角和京津冀,成渝更需要这样的“交通利器”来突破发展瓶颈。
高铁一通,不止是时空的压缩,更是经济血脉的畅通。
中央以这条“全球最快高铁”为纽带,意图十分明确:让成都与重庆真正“拥抱”在一起,成渝经济圈要在全国大局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04
不经意间,成渝经济圈已经开启了“倍速模式”,一天一个样。
2025年1-9月,320个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777.31亿元,投资完成率85.77%,超时序进度10.77个百分点。其中,现代产业和科技创新项目完成投资1368.53亿元,投资完成率108.72%,提前撞线全年目标。
你现在去成都的地铁站看看,早晚高峰挤成了 “沙丁鱼罐头”,重庆的写字楼里也开始搞 “996” “007”。
![]()
一向以 “巴适”“安逸” 为代名词的巴蜀,为什么突然按下发展 “快进键”?
答案不言而喻。
如今国际形势波谲云诡,老美重燃关税战、科技战,我们不能过度依赖东部沿海,迫切需要赶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打造更加稳固可靠的 “国家战略腹地”。
“十五五”规划建议也明确,要 “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能级”,优化全国生产力布局。
成渝经济圈的作用,从来不止 “带动西部发展”:
常态下,它是拉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 “第四极”、内陆开放的 “桥头堡”;
极端情况下,它就是能快速响应的 “战略回旋空间”,是产业链的 “备份保险箱”;
成渝安,则西部安。西部安,则中国安。成渝这场事关未来大局的“狂飙”,才刚刚开始。
参考资料
1、《成渝“双圈”,有何魔力?》,人民网
2、《这项“国家任务”,为何落子成渝?》,城市进化论
3、《*大市,又“升级”了》,国民经略
4、《聚势五年提能级 共建互融铸新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周年成就综述》,四川统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