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期的到来,代表我们的孩子即将长大成人。
你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变化和需要吗?
很多家长会关注孩子的身体发育、情感发展、心理动态,这些都是重要的,但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家长忽略的变化:青春期也是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对此提出了“同一性”的概念,指的是青少年会追问“我是谁”“我重视什么”“如何理解世界”等问题,以确认自我的角色和价值、自我与外界的关系。同一性发展顺利的孩子,能够确立自己的理想与价值信念,对未来发展有认知、有主见;发展失败的孩子,则可能出现低自我评价、无法适应变化、价值判断混乱等问题。
![]()
/ 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 /
发展孩子的同一性,必不可少的是锻炼孩子复杂思维的能力,孩子需要对现实世界有认识、有理解,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学习具体的思考方法,展开多角度的追问与反思。
C计划给在读6年级的孩子开设的寒假在线直播思辨阅读课(L6),选取了《动物农场》《记忆传授人》《饥饿游戏》等经典反乌托邦文学,与孩子们一起思考几大经典哲学追问——追求理想社会,为何最终走向其反面?标准化的完美社会值得追求吗?如何做价值取舍?如何充分理解和尊重人性的价值?
课程会教孩子们在公共舆论中破解谬误、掌握归因分析等思维工具;培养重视人文价值、重视个性、客观公正的思维品质。
春季在线直播思辨阅读课(L6),我们选择了《鲁滨逊漂流记》《万物有灵且美》《哈利波特与密室》等经典书作为思辨素材,探讨职业伦理、家庭与责任、流动与留守儿童等主题,带孩子探讨个体面对的不同选择和困境,从中学习如何做出更好的思考和判断。课程会教孩子们破除偏见、拆解论证、道德判断、写建议信等思辨技能,培养真诚、同理心、勇气、合作等思维品质。
![]()
![]()
![]()
/ 心动吗?点击上图享受限时优惠! /
学期一(寒假)
什么是反乌托邦?
为什么是反乌托邦文学?
怎样的社会是理想社会?
孩子多多少少会有一些自己的理解,它可能表现为对一些不合理社会现象的简单思考,比如,希望世界没有饥饿、人人都能自在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人人都能过得幸福;也可能是对自己现有生活的不满,比如,希望未来社会可以不用考试、不用去学校……
但孩子很少思考的是:如何定义“好”“开心”“幸福”?为什么我们想要追求公平、正义、平等?如何达到我们心中的理想社会?你愿意为了安全、平等牺牲自由、个性吗?人性在追求理想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乌托邦与反乌托邦文学正是帮助孩子思考这些问题的绝佳素材。
![]()
/ 宫崎骏电影截图 /
乌托邦(utopia)是人们对理想社会的想象和描绘,在乌托邦中,人们远离战争、不公 、痛苦,它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存在。反乌托邦(dystopia)则是其反面,它和谐美满的表面下隐藏着对人的尊严的践踏、对自由的剥夺,甚至是饥饿、贫困本身。
追求乌托邦,最终却走向了它的反面,我们在人类历史中能看到很多类似的例子。反乌托邦文学是对乌托邦理论的反思,也是对复杂的现实社会的反映。
这样的复杂思考,对于孩子世界观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帮孩子具像化自己对理想社会的理解,避免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能对实现理想社会可能存在的困难有预期。这样的孩子更可能在认清阻碍的基础上,迎难而上,不至于遭遇一点与自己预期不相符的情况就失望、放弃;也更可能参与进改变社会的行动中。
反乌托邦小说有很多,比如经典的反乌托邦三部曲,但对于青少年来说,很多都还比较难以理解。C计划选取的三本小说,既有着反乌托邦小说的强烈思辨色彩,也符合青少年的思维发展特点,是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反乌托邦文学。
1、等级化与控制是不可避免的吗?
它如何形成?
——《动物农场》
在英国的一个农场里,由于人类的剥削压榨,动物们过着悲惨的生活:食物匮乏、毫无自由、备受奴役。一天晚上,农场内的一头老公猪“老少校”发表了一番宣言,号召动物们团结起来反对人类。最终,动物们把人类赶出了农场,而领导这场战斗的猪,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统治者、剥削者……
这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著名寓言小说《动物农场》描写的故事。
![]()
/ 《动物庄园》电影截图 /
借助这个故事,导师将与孩子们探讨:乌托邦是什么?它可以实现吗?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为何最终走向它的反面?绝对的控制如何形成?孩子将学习复杂论证、滑坡论证等思辨工具,学习如何保持清醒的认识。
奥威尔描写的这个故事并不复杂,但一经出版即获得巨大关注。美国文学评论家夏正清甚至认为“西方的童话和寓言中,没有比《动物农场》更中肯地道出当今人类处境的了。”若想真正读懂它,必须了解历史,读懂象征——这也会是C计划课程的重点之一。
思辨素材:《动物农场》
素材特色:20世纪兰登书屋百部优秀小说、20世纪最佳寓言小说、被大英百科全书誉为“西方世界伟大著作”,曾有评论家称: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一份自由的保障。
2、你愿意生活在一个没有痛苦、风险,
但自由和个性也不复存在的社会吗?
——《记忆传授人》
如果真正地消灭了阶级、剥削、痛苦,实现了平等、和平,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记忆传授人》就构建了这样一个世界。
选择带来风险,那就取消选择,社区中的人们,从家庭、对象,到职业,全部由社区统一安排;差异带来分化,那就消灭差异,人们的服装、发型、住宅全部一致,甚至连颜色都被取消;激情带来冲突,那就消灭激情,人们掌握平和的沟通方式,吃药以控制激情……生活在社区中的人们不会感受到任何的痛苦。
![]()
/ 《记忆传授人》电影截图 /
但人类的历史,是充满着痛苦的历史,这些痛苦怎么办呢?人们的群体记忆被抹去,只留下“美好世界”构建之后的个人记忆,此前的群体记忆由一个记忆传授人来承受。
导师会与孩子讨论:你愿意为安全、和谐、稳定,在多大程度牺牲掉你的个性和自由?这样的牺牲究竟意味着什么?帮助孩子意识到每一种选择背后的代价,反思不同价值之间的权衡选择。
在《记忆传授人》的世界里,痛苦是绝对需要被避免的。导师将与孩子展开关于痛苦的思辨讨论:如何理解痛苦?痛苦本身有意义吗?你愿意抹去自己的痛苦记忆吗?
思辨素材:《记忆传授人》
素材特色:荣获美国纽伯瑞儿童文学金奖、美国《波士顿环球报》号角图书奖银奖、美国威廉·艾伦·怀特奖、被美国图书馆协会评选为“最佳青年书籍”和“著名儿童书籍”。
3、在一个极端压迫的世界里,
如何充分理解人性的价值?
——《饥饿游戏》
帕纳姆国有13个区,它等级分明、贫富分化、用暴力维系稳定统治。每年,其它的12个区都要通过抽签,向中心城市凯匹特输送少男少女“贡品”各一名,参加饥饿游戏。这是一项残酷而可怕的生与死的竞赛,所有的“贡品”必须战斗到死,留下最后一名幸存者,成为胜者。主角凯特尼斯替代12岁的妹妹自愿参加新一届的饥饿游戏......
这是书籍《饥饿游戏》的设定。统治者的规则意在泯灭人的人性、激发人性的恶,凯特尼斯也并非一开始就是一个愤慨的人物,她要照顾妹妹和妈妈,参加游戏只想着如何让自己活下去,但最终,她却走向了反抗,这是为什么?是什么让反抗成为可能?
![]()
/ 《饥饿游戏》电影截图 /
对美好世界的想象,如果仅仅停留在国家、政权,或社会形态,它将永远是悬浮、虚空的,甚至可能是灾难性的。只有真正考虑到了人的需要、人的尊严,良善的社会才成为可能。
要理解这些并不容易,导师将通过与孩子共读《饥饿游戏》,引导孩子设身处地体验压迫和不平等,思考自由、平等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通过归因分析框架,帮助孩子分析等级森严的统治如何维持;通过人物分析法与孩子一起分析凯特尼斯的反抗之路如何铺就,帮助孩子体悟人性的光辉。
思辨素材:《饥饿游戏》
素材特点:《纽约时报》等多畅销书排行榜第1名、获《科克斯书评》、《学校图书馆期刊》等年度最佳书籍、被评为“2009年度十大小说”,美国《学校图书馆期刊》曾评价它“人物塑造真实而令人喜爱,剧情紧凑,充满戏剧性,令人著迷”。
学期二(春季)
4、如何看待动物和职业?
——《万物有灵且美》
《万物有灵且美》是万物系列的第二本,这套丛书被改编成了英剧《万物生灵》,英剧与原著一同获得了非常高的赞誉。
这本书也是非虚构作品,作者吉米·哈利是生于1916年的一名英国乡村兽医,他原本成长在一个大城市里。在乡村给动物看病的过程中,他要和各种各样的村民打交道,治疗各类动物。
书中一个个小故事不但很有趣,也会帮助我们去反思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反思乡土社会的生活方式,而兽医职业面临的伦理、专业和从业问题,也会帮孩子了解“职业化精神”。
![]()
当然,这本书中也有非常多令人触动的场景、生灵描写,非常治愈人心。2022年的世界读书日的活动中,我们就将这本书作为共读书籍之一推荐给了孩子和家长们,希望在疫情困扰的时刻,大家能够从这本书里得到治愈。
5、如何看见“不被看见”的孩子?
——《寂静的孩子》
在美国课程标准Common core里提到对六年级的孩子的要求时,也特地强调了“发展复杂思维的能力”和“发展强烈的道德感”这两项能力。
非虚构作品《寂静的孩子》记录了一群留守与流动儿童的故事。孩童的声音本该像瀑布一样欢乐,为何如此寂静?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城市中的孩子很少有接触真实社会、思考社会问题的机会。课程将会带着孩子们一起讨论:该如何看待留守与流动儿童的教育困境?他们的破碎家庭背后,存在哪些结构性的原因?有哪些可以解决问题的路径?让孩子看见真实社会中的人,思考同龄人的困境,了解社会的复杂多元。
6、魔法学校如何启迪AI时代的我们?
——《哈利·波特与密室》
J.K.罗琳在《哈利波特》系列中构建的魔法世界,凭借其奇幻的设定、深刻的人性探讨,风靡全球二十余年,持续影响着一代代读者的价值观。
《哈利波特与密室》作为第二册,“泥巴种”的歧视标签引发同学冲突,揭露了“麻瓜巫师”的身份困境;在“自带光环”的主角的衬托下,其他平凡但同样勇敢的同学,如何看待自我价值?
当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在意他人评价、探寻自我价值时,我们可以带着孩子深入思考:我们如何不被他人定义,坚守自我价值?当孩子不是人群中的“主角”时,如何在平凡中坚守善良,发掘自身闪光点?
7、如何看待家庭与责任?
——《寻找朱庇特》
《寻找朱庇特》的作者是曾获得两次纽伯瑞儿童文学奖的美国著名儿童文学家加里·施密特。这本书也获得了包括卡内基文学奖提名作品、儿童独立选择奖在内的多项国际知名奖项。
在暴力单亲家庭成长的约瑟夫孤僻又封闭。13岁那年,约瑟夫被杰克一家收养,在寄养家庭中,感受到爱、陪伴、与接纳的他,内心开始慢慢解冻。
当我们热议原生家庭的创伤时,《寻找朱庇特》或许给我们展现了一些希望: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是可以抚平伤痕、疗愈疼痛的。
除此之外,我们也会与孩子讨论:怎样学习接纳与沟通,疗愈自我和他人?原生家庭创伤背后,有哪些复杂成因?朱庇特的经历折射出儿童权利保护有哪些不足?
8、走进大航海时代之子,感受理性之光
——《鲁滨逊漂流记》
“鸡娃”“内卷”“躺平”,把个体放在大的时代背景去理解,孩子将在课堂上习得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现象的工具和视角。
法国著名文学批评家罗兰·巴特曾说过:“如果所有学科都被查禁了,仅仅是一本《鲁滨逊漂流记》,我们就可以重建人类所有的文明。”
鲁滨逊在荒岛中的生活,可以说是人类发展的缩影。而鲁滨逊的个人特质,也是他所处的时代的象征。
C计划的课堂,不仅会带着孩子理解鲁滨逊所处的时代,也将帮助孩子理解个体与时代的关系。
鲁滨逊身上的突出特点是极度的理性。导师会借鲁滨逊的抉择与孩子探讨在复杂情况下的权衡利弊。如何兼顾理性、感性?面临道德抉择,如何思考实用价值和伦理道德的关系?
我们还会教孩子用甘特图做任务管理,用鲁滨逊的“借贷分析表”培养孩子的积极心态和行动力。
![]()
导师是谁?
C计划(C指Critical Thinking),致力于推广批判性思维教育,旨在系统提高儿童和成人的独立思考、逻辑思维和理性思考能力。
C计划已培训过上万名儿童,数万成人和教师,受邀在腾讯、联想、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大附中、北京育民小学、深圳实验学校等名企和名校进行大量培训,是国内推广批判性思维的专业教育团队。
C计划的导师团队大都毕业于国内外名校、均有丰富的儿童教育经验、擅长将思辨能力点融入课程教学。
![]()
为何不该错过C计划思辨课?
![]()
C计划思辨阅读课对标中美英分年龄段学生培养体系,系统训练80多个思维能力点;
选择丰富实用的经典书籍,有效训练独立思考和表达;
重视品质和价值观的培养,让孩子成长为求真、求知、公正和坚毅的独立个体。
![]()
![]()
/L5、L6学员作品/
![]()
![]()
![]()
![]()
现在报名L6,即可享受限时最低价!
![]()
C计划在线思辨课其他各级别已上线
(可点进公众号了解详情)
点击下图立即选班!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