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31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4分钟
![]()
在学校管理体系中,中层干部是连接决策层与执行层的“中枢神经”,其素养与能力直接决定学校行政效能的高低,更是推动学校高品质发展的核心力量。
从教育管理学视角来看,中层干部扮演着“政策转化者”“资源协调者”“团队引领者”三重角色:他们需将校长的办学思想与教育理念转化为可落地的具体举措,在各部门间统筹资源、化解协作壁垒,同时引领教师队伍践行教风、营造积极的教育生态。正如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所言,“组织的效能取决于中间层将顶层意图转化为基层行动的能力”,中层干部正是学校组织效能实现的关键载体。
然而,中层岗位也是学校管理中的“矛盾交汇点”:既要承接校级管理层的战略部署,承受目标达成的压力;又要直面一线教师的需求与困惑,协调解决教学、科研等实际问题。在部分学校出现的“管理者与教师关系紧张”现象中,中层干部常面临“立场选择”的灵魂拷问——这种身份认同的尴尬,本质上是“管理职责”与“服务角色”未能平衡的体现。若中层干部仅强调管理权威,易引发教师抵触;若过度迁就个体需求,又可能导致学校整体政策执行不力,陷入“两难困境”。
除身份认同的挑战外,中层干部队伍还面临“素养能力适配”与“队伍稳定性” 的双重考验。受教师流动、岗位调整、职业发展选择等因素影响,部分学校中层队伍存在人员变动频繁的问题,导致工作衔接断层、政策执行连贯性不足。从人力资本理论来看,中层干部是学校重要的“人力资本”,其成长需要长期投入与系统培养。因此,如何通过科学的培养机制稳定队伍,通过搭建成长通道与发展平台提升干部的职业获得感、幸福感,成为学校管理中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回顾过去三年的办学实践,我对此深有体会。彼时学校初建,中层干部队伍以刚入职的新教师为主,缺乏管理经验与实践积累。但我们并未因“经验不足”而放缓培养步伐,反而构建了“靶向式”培养体系——从岗位认知、能力提升到情感认同,全方位助力干部成长。最终,这支年轻的中层队伍不仅快速适应岗位需求,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管理骨干,且职业认同感强,队伍始终保持稳定,为学校初创期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在中层干部队伍建设中,常有管理者提出“选对人比培养人更重要”的观点。不可否认,选拔具备潜力的干部是基础,但在学校发展的特定阶段——如初创期教师人数少、工作需快速启动时,“选择空间有限”成为现实困境。此时,“以培养补短板”远比“等待合适人选”更具可行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与塑造”,中层干部的培养亦是如此——通过系统指导与实践历练,唤醒干部的管理意识与责任担当,塑造其胜任岗位的能力素养,往往能实现“人岗适配”的良好效果。
结合实践经验,我认为中层干部的培养需聚焦六个核心维度,形成“全方位、递进式”的培养体系:
1. 引导干部做好“成长规划”,明确发展方向
无论是职业生涯规划中的 “短期岗位目标”“长期能力愿景”,还是生活规划中的“工作—生活平衡”,清晰的目标能为干部提供行动指引。依据埃德加・施恩的“职业锚理论”,帮助干部找到“管理型”“专业型”等职业锚点,使其成长努力与个人价值追求相契合,避免 “盲目忙碌”导致的职业倦怠。
2. 提升干部“认知水平”,强化教育情怀与大局观
教育管理的本质是“以教育为内核的管理”,而非单纯的“事务执行”。通过政策学习、教育案例研讨等方式,引导干部深刻理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化“以师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情怀;通过参与学校发展规划制定、跨部门协作等实践,培养干部的全局思维,使其在决策时既能立足本部门工作,又能兼顾学校整体利益。
3. 帮助干部找寻“工作价值”,理解教育原理与办学规律
中层干部开展每一项工作、组织每一场活动,都需跳出“为做而做”的机械思维,从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出发思考其意义——例如组织师徒结对,不仅是“经验传承”,更是基于“社会学习理论”中“观察学习”“榜样示范”的规律,助力新教师快速适应岗位;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是为了依据“生态系统理论”构建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微观环境。唯有理解工作背后的教育逻辑,才能让举措真正服务于师生发展,避免“形式化”“表面化”问题。
4. 教授干部“具体方法与技能”,以“零起点”指导助力实践突破
面对干部初次组织大型活动、撰写重要方案等“第一次”挑战,校长需以“教练式”指导替代空洞说教:从策划思路的梳理(如明确活动目标、拆解流程节点),到具体方案的撰写(如细化分工、预判风险),再到组织实施中的现场协调、事后复盘的经验提炼,手把手带教、全过程参与。这种“沉浸式”指导,能帮助干部快速掌握管理实操技能,积累成功经验,建立工作信心。
5. 给予干部“信任与支持”,成为其坚强后盾
中层干部在工作中难免出现差错、遭遇非议,此时校长的态度至关重要。依据“心理安全”理论,当干部感受到“犯错会被包容、困难会被支持”时,才会敢于尝试、勇于担当。因此,在干部工作出现失误时,应先帮助分析问题原因、制定改进方案,而非一味指责;在干部遭受误解时,需主动澄清、维护其工作权威,让干部感受到“有依靠、有底气”。
6. 营造“良好团队氛围”,促进干部间的相互滋养与协作
好的团队氛围能激发个体潜能,减少内耗。一方面,通过定期的“亮点分享会”,挖掘干部工作中的创新做法与突出成效,在“看见”与“肯定”中强化彼此的价值认同;另一方面,组织多样化的团建活动——如工作难题研讨会、户外素质拓展等,让干部在交流中加深了解、增进信任,形成 “相互支持、协同共进” 的团队文化。
我校每周的行政例会,正是落实上述培养维度的重要载体。例会采用“素养培训+ 工作复盘+ 任务铺排”的三段式结构:在素养培训环节,通过读书分享(如共读《忠告中层》)、校长专题讲座(如“行政沟通的艺术”)、外请专家指导(如教育政策解读)、兄弟学校交流等多样形式,持续提升干部的理论水平与综合素养;在工作复盘与铺排环节,各部门汇报前期工作进展、存在问题,共同商议解决方案,同时明确下周工作重点与协作事项。这种“学思用结合”的例会模式,不仅能高效推进工作,更能让干部在交流中深化教育情怀、明晰成长路径,实现“工作推进”与“个人成长”的双重目标。
中层干部的“执行力”,是学校管理效能的最终落脚点,也是学校口碑的重要支撑。尤其在师生学习生活保障领域——如教学设备维修、后勤服务响应、家校沟通协调等,中层干部若能做到“快速反应、有效解决”,将直接提升师生的校园幸福感,增强家长对学校的信任。而执行力的强弱,与干部的思想认知(是否重视师生需求)、品德修养(是否有责任担当)、能力素养(是否具备解决问题的方法)密不可分。因此,将中层干部队伍的培养与使用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既是提升管理效能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当然,中层干部的发展过程中,还会遇到诸多具体困境——如工作负荷过重导致的精力不足、跨部门协作中的利益协调难题、个人成长与岗位需求的适配差距等。作为校长,需始终保持对这些问题的关注,通过定期谈心谈话、建立问题反馈机制、动态调整培养策略等方式,为干部提供针对性支持,助力其在管理岗位上持续成长,进而推动学校在高品质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校长派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暨第三届特色课程博览会,2025年11月9日—11日我们在西安不见不散,年度盛会,期待您的加入!线上资源包购买渠道已开启,欢迎扫码了解详情!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
中小学"十五五"时期发展规划编制与学校高质量特色发展·专题八讲
![]()
邀请函| 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暨第三届特色课程博览会
![]()
关于举办2025第二届中小学科学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研讨会的通知
![]()
2025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发展力高级研修班暨《班主任说》编委会遴选
来源|小杨自语
编辑|智库君
说明|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