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自:中国妇女报
![]()
![]()
□ 田恬
如今物质条件极大丰富,数字技术也在飞速发展,可很多青少年却陷入了学习困境:他们找不到努力学习的动力,对学习的意义感到迷茫。这不仅让青少年在学业上缺乏方向、难以进步,也让不少老师和家长十分困惑——究竟该用什么方法应对“意义匮乏症”?如何激励孩子主动学习,帮他们重新找回持续提升自我的动力?
从“物质导向”转向“精神与社会价值导向”
“上一代人靠读书改变个人与家庭命运,而如今许多青少年在物质满足后,失去了奋斗的方向。”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芦咏莉在2025家庭教育公开课中分享的案例引人深思:一名985高校学生每日浑浑噩噩,面对父亲的质问,竟反问“同学努力是为了考公、买房,我为什么要奋斗?”这一现象背后,是传统奋斗目标与新时代青少年需求的脱节。
专家指出,破解之道在于将个人成长与更广阔的价值追求相连。要引导青少年从“为物质奋斗”转向“为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精神价值而奋斗”。例如,当孩子提出“想感恩爷爷”时,家长可将其引导至更具体的目标:“爷爷家乡的农业种植有难题,你能否用知识帮爷爷解决?”这种将个人情感与社会需求、科技发展结合的方式,能让青少年在追求中找到学习的深层意义。
在行动中找回价值感与自我效能
“很多家长心疼孩子,不愿让他们做家务,却不知劳动正是孩子建立存在感与价值感的重要途径。”芦咏莉提出,激活学习动力的关键一步是“赋权孩子做事”,让青少年在具体实践中体会“我能行”的自我效能感。
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从帮忙倒杯水、拎鸡蛋、擦桌子等小事做起,家长及时给予正向反馈,“你小心翼翼捧回鸡蛋,特别负责任”“你把碗盘分类摆放,很有想法”。这些具体的肯定,能让孩子在劳动中学会思考,同时建立“我对家庭有贡献”的认知。
更重要的是,这种“赋权”需逐步升级。当孩子具备一定能力后,可邀请其参与家庭事务决策,如“家庭旅行预算如何分配?”“家里添置家电该选性价比高的还是品牌款?”;进入青春期后,甚至可以和他分享家长的工作困惑,“妈妈遇到一个工作难题,你有什么好建议?”这种平等的参与感,能让青少年从“家庭旁观者”转变为“责任承担者”,进而将这份责任感延伸到学习中,明白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承担责任。
用“温暖联结”筑牢心理健康防线
“5句正面反馈搭配1句建议,是维系亲子关系、激发孩子动力的黄金比例。”清华大学心理与认识系教授彭凯平引用心理学研究成果指出,许多家庭的沟通陷入“事务性说教”误区,“你怎么考这么差?”“赶紧去写作业”等话语,不仅无法激发动力,反而会加剧青少年的抵触情绪。
他建议,家长应转变沟通模式,多讲感受而非观点。“你今天没完成作业,妈妈有点担心”比“你真不自觉”更易被接受;多提具体要求而非抽象期望,“我们试着用3分钟整理好书包”比“你要养成好习惯”更易执行。
此外,高质量陪伴是破解“意义匮乏”的基础。彭凯平认为,家庭应建立“每日30分钟闲聊时间”,在吃饭或接送孩子的路上,聊聊“今天最开心的事”“遇到的有趣的人”,而非只谈学习。这种无压力的交流,能让青少年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进而建立起对生活的热爱,为学习动力提供情感支撑。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需要三重防御机制——情绪管理应对当下,习惯养成筑牢长期,价值观塑造指引方向。在物质丰富、技术发展的时代,唯有家校社协同,从目标引导、实践赋能、沟通陪伴、生态营造多维度发力,才能帮助青少年走出“意义匮乏”的迷雾,找回学习的内生动力,成长为意气风发、向阳而生的时代新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