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几年,网络流行一个概念:内卷。从“996”的加班文化到“绩点为王”的大学生困境,人们用“内卷”来形容这种消耗了无数精力与时间,却鲜见成长的恶性竞争状态。
在中小学,又何尝不是以成绩为王:家长和孩子紧盯着成绩排名,战战兢兢,生怕落后一小步,被抛出主流社会体系。
![]()
在这样的你追我赶下,我们的孩子逐渐变得:
失去创造力
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时代,创造力无疑是未来最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创造力意味着拥抱不确定性、拥抱风险。但在激烈的竞争下,孩子们为了得到最终“赢”的结果,学会的不是自我挑战,而是规避风险、躲避不确定。
越发脆弱
在极度竞争的环境下,孩子无法接受过程中哪怕一丁点的失败,一旦事情不按预期发展,就感觉“自己整个人生都完蛋了”。
精神空虚
为了不落后于同龄人,一些孩子埋头做题,辗转补习班、兴趣班,没有时间交朋友、体验生活、自我探索,精神生活一片空白。
过往的一篇爆款文章中也提到了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精神危机:从小竞争,只想着要超过别人,但竞争是为了什么?竞争之后是什么?没有人知道。
不知道努力的意义、存在的意义,是现代人的通病,而这,正是社会竞争的土壤所培育的。
我们的社会太强调竞争了,很多人都相信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埋头竞争的我们,似乎忘记了,现代社会是一个讲究合作的社会。沟通与合作,是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的21世纪核心素养。
在工作中,我们离不开与同事的协作配合、与合作伙伴的互助。国际企业,比如微软、谷歌、脸书,对员工的招聘、考评都少不了“是否有团队精神”这一标准。
在学校中,即便是成绩上存在竞争关系的同学,比起相互防备的纯竞争,如果能以双赢的心态,分享学习方法,互相帮助,进步也许会更加显著,而从中收获的友谊更是无价的。
![]()
从更大的社会层面来说,竞争背后“弱肉强食”的观念,也是非常危险的。我们取得的成就,受家庭出身、性别、城乡等各方面社会因素影响,所谓“弱者”,更多的是由于在现有体制下没有得到公正的机会与资源。弱肉强食,本身就是建立在不正义的基础上的。
国际文明社会同样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在当今剑拔弩张的国际态势下,说合作似乎显得不合时宜,但冲突愈是彰显,我们就愈要强调合作。所谓培养国际视野,最重要的也是让孩子理解全球合作共赢的共识。
我们可能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惨烈的竞争,对于孩子而言,现有的教育体系里似乎也没有给合作留下多少空间。
另一个愈发明显的现象是,自媒体和人工智能的泛滥,加剧了虚假信息生成与传播。无论是孩子或成人,我们每天都要输入很多信息,但这些信息越来越难辨真假,甚至很多时候以讹传讹。生活在信息时代,应该如何分辨谣言、明辨事实真伪?
怎么办呢?一个可能的办法是,在现有教育体系外寻找精神滋养,学习真假辨别的能力,才能做出明智的选择。
为此,C计划将在寒假,为4年级的孩子推出思辨阅读课,将经典科幻作为思辨素材,与孩子一起反思弱肉强食的价值观,探索竞争之外的双赢方式。
同时,在春季,我们选取了5本经典图书作为思辨素材,涵盖五大主题:乐观与积极行动、理解与沟通、人情与社会、历史与真相、战争与人性。孩子在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下,通过深度阅读相关主题的经典书,链接主人公的经历与自身经验,汲取到自我成长的力量、了解事物的复杂性。
![]()
![]()
![]()
/ 心动吗?点击上图享受限时优惠! /
学期一(寒假)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引导孩子充分反思竞争
科幻作品是反思竞争的绝佳读本。科幻作品中,常见人类极端危机处境:外族入侵,地球危在旦夕,人类与外星人展开星球大战……而在瑰丽的想象背后,隐含的恰恰是强调竞争、弱肉强食的价值观。
C计划的思辨阅读课将在帮助孩子充分理解科幻故事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反思:面对利益的争端、意识形态的冲突,是否只有暴力与武力威慑?“落后”的文明就应该被消灭?因为资源不足,想要掠夺别的星球,合理吗?
我们希望在这个寒假培养孩子读科幻的习惯,还因为,科幻作品对于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美国科幻大师阿西莫夫曾说,孩子应该尽早读读科幻,不能晚于11岁。因为这是开启好奇心最好的年纪。
可以说,科幻作品,对于孩子的思维品质、能力素养的提升都很有帮助。
思辨素材1:《安德的游戏》
素材特点:“雨果奖”、“星云奖”获奖名作。
思辨素材2:《吞食者》
素材特点:作者刘慈欣,“雨果奖”、“银河奖”的获奖作家。 此科幻故事收录于《吞食者》一书中。
思辨素材3:《E.T.外星人》
素材特点: 斯皮尔伯格经典科幻电影。可在爱奇艺等视频网站观看。
思辨素材4:《是谁长眠在此》
素材特点:柳文扬著,《惊奇档案》主笔,“银河奖”获奖作家 。短篇科幻故事,不用单独购买。
怎样更好地通过科幻素材训练思辨
在自己阅读科幻作品的过程中,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体验:读书的时候只能跟着作品情节走,读完脑子一片混乱;更难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即便是觉得哪里不对,也说不出所以然。
而在C计划导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将通过学习论证说理的具体方法,掌握深入评价科幻作品的 设定和价值观 ,形成独立思考;将反思科幻背后的价值观念,学习联合国等知识。
来上过课的学生都有什么变化
在C计划导师的引导下,孩子们不仅读懂了科幻故事,还能结合文本深入思考。在上一期的思辨阅读课堂中,孩子们创作出了令人惊叹的科幻作品:
![]()
![]()
![]()
![]()
![]()
滑动查看C计划小学员王昶作品
这位学员的科幻作品,主题不是战争,而是友好的建交。地球大使帮助失去了家园的丹纳赫人,当地球需要盟友,原本对丹纳赫人的单向援助变成了互帮互助。这种互助精神正是我们所强调的合作意识。
![]()
![]()
滑动查看C计划小学员一诺作品
这部作品像是一篇寓言,故事描述了外星国王的两个儿子对地球的观察得出的不同结论,最后借由实地勘测的老国王发出思考:我们应该从不同方面认识事物,而不仅仅只看到其中一面。以多元视角看待事物,是C计划课堂不断强化练习的思维品质。
除了思维品质和阅读能力的提升,孩子们的成长也是多方面的:孩子对学习更有信心了、更乐于与家长沟通了、更懂得如何与人相处了,也更爱思考了。
![]()
学期二(春季)
1、如何看待他人?
从不同做法中提炼启发
——《窗边的小豆豆》
如果一本教育部推荐的书籍,可能让孩子不想上学,你还会让孩子读吗?
你大概听过《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几乎家喻户晓:它在中国的发行量已经超过了1100万册,连续十年名列开卷全国畅销书排行榜,还入选了小学语文课本。它在世界范围内也引起了广泛反响:目前已有33种文字全球发行,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
“看完《窗边的小豆豆》,孩子估计会更加崩溃吧。”有读者评论道。
确实,巴学园自由自在、师生平等和谐、教学有趣新颖,孩子自己看《窗边的小豆豆》,会被巴学园所吸引,很容易将艳羡的情绪转化为对学校的不满,产生厌学情绪。
一本教育部推荐的经典童书,孩子们免不了需要阅读,但如果读完停留在对学校的不满,这肯定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可以怎么引导孩子呢?
C计划曾跟孩子一起阅读《窗边的小豆豆》,导师会引导孩子更全面地分析不同教育的利弊。巴学园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教育理念,但它也并非十全十美。我们鼓励孩子思考:巴学园有什么是你特别喜欢的?有什么又是你不太喜欢,或者已经不适合现在的现实情况?
比如,我们跟孩子讨论巴学园的电车,孩子们就提到:虽然电车好玩、新鲜,但是它拥挤而杂乱,还可能冬冷夏热,而我们的教室会更明亮、安全、设备完善。
![]()
/ C计划小学员娅维对巴学园的安全和环保进行改造设想(点击可放大查看)/
不停留在表象,我们也会引导孩子看到不同教育方式差异背后的原因。为什么我们的学校不能像巴学园一样?可能存在哪些困难阻碍我们的老师、校长建设一个像巴学园这样的理想学校?我们可以怎么做向巴学园的优点靠拢?
在导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写下自己心中理想又可行的改进方案,比如,根据学生的特长实施“走班制”;设计实践活动;布置作业可以为学生量身定做巩固任务。
![]()
/ C计划小学员乐航对“走班制”的设想(点击可放大查看)/
虽然孩子们的建议一时无法转变为现实,但这样的思考,能让孩子对事物有更全面的认知,避免因为只看到消极面而陷入过度的悲观情绪;也能让孩子成为一个更加积极的建设者,为改变环境而不懈努力。
这也是C计划课堂的一大特色,让孩子走出片面的思维模式,更理性地思考书中的经典问题,也更好地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
/ 孩子们说C计划是他们的巴学园,长大后要回来当老师 /
2、学习非常人视角表达,
理解少数群体
——《深夜小狗神秘事件》
不少人可能是第一次听说这本书,但这本书在国际影响非凡。它获得了包括大英图书奖年度最佳童书和美国多利•格雷儿童文学奖在内的30多项文学大奖。在出版的第二年,它登上了英国畅销书排行榜冠军宝座,使《哈利波特》七年来首次位居第二名。
![]()
/ 基于原著的舞台剧在英国国家大剧院上演 /
这是一部从自闭症孩子的角度讲述的“侦探”故事。很多人喜爱它精彩跌宕的情节、别具一格的叙述视角和生动有趣的文学笔触,C计划的导师则会有更深一层的引导:跟孩子一起了解自闭症儿童的生活情况,尝试从“少数派”的角度看世界,思考自我接纳与包容他人。
C计划课堂也会引申至生活:引导孩子向作者学习“非常人视角”的写作手法,以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通过学习非暴力沟通,帮助孩子化解亲子冲突。
![]()
/ 孩子在上课后,跟妈妈敞开心扉 /
3、谣言因何而起?
如何辨析与打破谣言?
——《老师,水缸破了!》
这是一本向乡村教师致敬的作品,也是一部让孩子学会坚守梦想的温暖童书。在沙漠地区,水格外珍贵。而偏僻的乡村小学里,水缸就是仅有的储水工具。在这样一个地方,一个连续打破了三只水缸、遭人疑心的“水缸杀手”老师,艰难地带领学生一步步达成愿望、实践梦想。
C计划导师会带孩子一起去讨论水缸破裂背后,反映了怎样的复杂人性?谣言因何而起?如何辨析与打破谣言?让孩子学会面对难题,从多元角度思考解决方案。
4、如何理解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少年读史记》
这是台湾著名作家张嘉骅基于《史记》编写而成的一本历史通俗读物,精选了从唐尧到汉武帝等帝王的人物故事。这本书曾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冰心儿童图书奖、桂冠童书奖(文化历史类),也入选了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
书中的帝王故事是学习人物分析和写作的极佳素材。C计划导师将启发孩子反思“好皇帝”“坏皇帝”的二元划分,与孩子一起分析不同事件中帝王展现出来的特质,让孩子认识到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在这样的训练下,孩子写出的人物也会更立体丰富。
![]()
/ C计划导师带领孩子分析刘邦这个人物 /
为了帮助孩子更有条理地表达,导师还会教给孩子们一个重要的思维工具:金字塔模型,这个模型由芭芭拉·明托发明,是麦肯锡等众多国际知名公司员工的必备技能。
C计划课堂也会教学生了解史料,培养孩子质疑追问、重视证据的意识,逐步习得独立求真的能力。
![]()
/ C计划课程专属用图,版权归思辨力(深圳)科技有限公司所有 /
5、战争手册有道理吗?
分析论证结构,展开理性对话
——《敌人》
这是一本反思战争的经典绘本,同样是一本国内少有人听过,但闻名国际的书。它曾获法国公民文学奖、雷恩青少年图书奖、凡尔赛儿童文学奖。共同创作了这本绘本的两位作者都是国际知名的插画作家。
![]()
在C计划过往的结课总结上,《敌人》是频繁被孩子们提起的书。在《敌人》一课学习了边角料阅读法和放大镜阅读法后,孩子们看书不再只是“看个热闹”,而是更注意细节、更能抓住主线深入思考。
导师会教孩子区分事实和观点,识别对于战争的煽动宣传;也会引导孩子深入思考:究竟是什么塑造了“敌人”?仇恨到底从何而来?战争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帮助孩子养成反战意识。
![]()
导师是谁?
C计划(C指Critical Thinking),致力于推广批判性思维教育,旨在系统提高儿童和成人的独立思考、逻辑思维和理性思考能力。
C计划已培训过上万名儿童,数万成人和教师,受邀在腾讯、联想、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大附中、北京育民小学、深圳实验学校等名企和名校进行大量培训,是国内推广批判性思维的专业教育团队。
C计划的导师团队大都毕业于国内外名校、有着丰富的儿童教育经验、擅长将思辨能力点融入课程教学。
![]()
为何不该错过C计划思辨课?
![]()
C计划思辨阅读课对标中美英分年龄段学生培养体系,系统训练80多个思维能力点;
选择丰富实用的经典书籍,有效训练独立思考和表达;
重视品质和价值观的培养,让孩子成长为求真、求知、公正和坚毅的独立个体。
![]()
![]()
/L4学员作品/
![]()
![]()
![]()
![]()
现在报名L4,即可享受限时最低价!
![]()
C计划在线思辨课其他各级别已上线
(可点进公众号了解详情)
点击下图立即选班!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