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54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10分钟
![]()
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锚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部署、《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纵深推进的关键节点,教育正面临从标准化供给向个性化生长、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深刻转型。当AI重构学习生态、“无边界”成为课程改革关键词,如何打破传统教育的围墙,让育人更具系统性、创新性与前瞻性?
2025年11月9-11日在西安启幕的第三届中小学特色课程博览会,以“学习融通 无界育人”为核心主题,吸引全国2500余家中小学校、教研机构、科技企业参与。这场盛会之所以未办先热,核心在于它以“四个融合+一个规划”为骨架,为基础教育破解“五育割裂”“学科壁垒”“技术脱节”等痛点提供了可落地、可复制的实践方案,更暗藏着从实践探索到成果转化的完整路径。
1
五育融合
从单维发力到系统育人
让素养生长有场景、有温度
五育融合不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简单叠加,而是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拆解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日常场景,让每一堂课、每一项活动都成为五育共生的载体。
西安高新区第十一初级中学承办的“中小学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现场会”,将红色文化作为五育融合的核心纽带,打造了沉浸式育人场。在学校红色教育基地,学生不仅通过史料研读了解“西安中学生救亡运动”(德育+智育),更动手复刻“救亡传单”(劳育),用画笔描绘“革命场景”(美育),甚至以“徒步模拟长征路”体验先辈艰辛(体育);楼顶2668平方米的“致敬南泥湾”劳动基地里,七年级学生每周参与“四季农耕”,从播种、施肥到收获,既掌握农业知识(智育),又体会“自力更生”精神(德育),收获的蔬菜还会送到食堂制作“感恩餐”(劳育)。这种“一课融五育、一景载多育”的设计,让十一初连续三年中考成绩优异,更获评西安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其“臻彩课程”体系还成为陕西省教育评价改革优秀试点成果,为“五育如何落地”提供了范本。
“第五届中小学班主任发展大会暨班主任实战技能研习坊”则从“育人主体”视角破局,西咸新区沣西第一小学的“全息德育”实践让人眼前一亮。学校构建“1+10+N”培养模式,1个理想信念+10项培养目标+N种成长可能,班主任将五育要求转化为班级微任务:让学生轮流担任绿植管理员,负责浇水、记录生长数据(劳育+智育);组织体育精神辩论赛,围绕“女排精神是否过时”展开讨论(体育+德育);用班级艺术节作品设计文化墙,将美育成果融入校园环境(美育+德育)。更值得关注的是,学校还开发“AI树洞”心理辅导工具,通过技术辅助识别学生情绪波动,及时介入疏导(心理健康+技术融合),这种“细微处见五育”的管理方式,让班主任从管理者变为融合育人的设计师。
五育融合的实践成果正成为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重要方向。课博会“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展示及成果培育指导现场会”上,西安高新第二学校的“知行课程”便以五育融合为核心,通过“大美陕西”主题课程,让学生在探究陕西文化中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的综合提升,最终荣获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现场专家将针对性指导参会校如何将五育融合案例梳理为成果申报材料,打通了从实践到奖项的转化路径。
2
学科融合
从分科教学到问题驱动
让知识关联有逻辑、有价值
真实世界的挑战从不因学科边界而孤立存在,学科融合的本质是让学生用“跨学科思维”解决真实问题,实现“从知识记忆到能力迁移”的跨越。
西安经开第三小学带来的“素养导向的中小学项目式学习高品质实施”现场会,以“校园微改造”为核心主题,设计了一系列“问题驱动”的融合项目。在“雨水花园设计”项目中,学生组成跨学科小组:数学组测量场地尺寸、计算排水坡度,确保设计的科学性;科学组研究本地耐旱植物特性,筛选适合种植的品种;美术组结合“西安园林风格”,绘制花园景观图;语文组则撰写《雨水花园使用指南》,用文字清晰呈现设计思路与维护方法。整个项目中,学科知识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包,学生不仅掌握了多学科内容,更培养了团队协作、方案设计等综合能力。该校13个项目式学习案例获国家级奖项,“1+N”种子课程,1个国家课程核心知识点+N个跨学科延伸任务还荣获陕西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其“从课堂到校园、从知识到实践”的融合模式,为小学阶段学科融合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西安市浐灞第三小学主导的“中小学跨学科主题式学习实践路径”现场会,则展现了学科融合从1.0到4.0的迭代升级。学校最初从单学科延伸起步,如今已形成AI+融合4.0体系,开发165个高跨度主题范本。在“清氧工坊——自制制氧机”项目中,融合维度更为丰富:化学课上,学生探究过氧化氢制氧的原理,掌握化学反应知识;物理课上,学习电路连接、气压原理,动手组装制氧机设备;生物课上,分析氧气对人体呼吸的作用,理解生命科学知识;甚至在语文课上,学生还会撰写“制氧机实验报告”,锻炼科学表达能力。更创新的是,学校还开设“跨学科实战营”,让参会教师现场体验“年历小创客”“沟通不阻‘爱’”等项目设计,直观感受“如何用一个主题串联多学科”。该校作为西安市跨学科主题学习实验校,其经验已辐射至周边多所学校,印证了学科融合的可推广价值。
3
文化融合
从静态传承到动态创生
让文化育人有根基、有视野
文化融合是基础教育培根铸魂的核心抓手,既要让学生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又要具备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流能力。
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学承办的“中小学馆校融合课程创新与无边界学习场域构建”现场会,将博物馆文化与学校教育深度绑定,打造了“处处是博物馆、人人是策展人”的育人环境。学校建设19个校内主题博物馆,如“西安事变博物馆”“秦岭生态博物馆”、127间班级博物馆,如“汉字演变馆”“老西安生活馆”,更创新“学生主导”的策展模式:在“西安事变”主题博物馆中,学生先通过历史课梳理事件时间线、关键人物与历史意义;再通过美术课学习“历史场景还原”技法,用画笔再现“兵谏”场景;最后通过戏剧课编排短剧,演绎人物对话与心理活动。传统文化不再是课本上的“知识点”,而是学生可探究、可创作、可传播的活素材。该校《博物致智》课程体系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更吸引省内外数千名教育同仁前来观摩,其“让博物馆成为第二课堂”的理念,为“文化+教育”融合提供了标杆模式。
西安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的“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建设”现场会,则展现了文化融合的国际维度。学校依托西安外国语大学资源,以“双外语+多元化发展”为路径,除英语外,开设德语、日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小语种课程,更设计“用外语讲中国故事”系列活动:学生用德语介绍“秦腔”的唱腔特点与文化内涵,用日语讲解“皮影戏”的制作工艺与历史渊源,用英语分享“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提升了外语表达能力,更在“梳理文化内涵、转化表达语言”的过程中,深化了对母语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学校还与海外姊妹学校开展“线上文化交流”,让学生与国外同龄人分享“西安年·最中国”等民俗活动,在跨文化互动中既传播中华文化,又了解世界多元文化。这种“中国心+世界眼”的培养模式,正是文化融合的核心价值——让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既不丢失文化根基,又能自信地与世界对话。
4
AI融合
从工具辅助到生态重构
让技术服务有温度、有深度
AI与教育的融合,不应是技术炫技,而要回归育人本质——通过技术重构教学流程、精准匹配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与育人效率的双重提升。
西安高新第八小学的“人工智能赋能中小学课程生态建设”现场会,构建了“AI+多学科+全场景”的融合生态,让技术自然融入日常教学。在“AI+科学”课上,学生开展“猴脸识别”项目:通过拍摄猴子面部特征,用AI技术分析生物特征差异,理解“生物多样性”知识;在“AI+艺术”课上,“吼一声秦腔”项目中,AI系统实时分析学生的唱腔、音调,辅助调整演唱技巧,让传统戏曲与现代技术碰撞出新火花;在“AI+德育”中,学校开发“AI树洞”平台,学生可匿名倾诉情绪困扰,技术通过关键词识别、语义分析,初步判断情绪需求,并将结果反馈给班主任,辅助开展个性化心理疏导。学校还构建“双螺旋”育人模式——技术素养与学科素养并行发展,将AI知识融入“小蜜蜂品质课程”,如“AI垃圾分类”“AI植物生长监测”等,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技术原理与应用价值。作为中央电教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陕西省STEM教育实验校,该校的实践打破了AI只适合高年级的误区,证明低年级学生也能通过趣味项目感受技术魅力,为技术如何服务育人提供了清晰答案。
陕西师范大学陆港小学的“数字化赋能学校课程变革”现场会,则聚焦AI+评价与支持,让技术成为个性化育人的助手。学校依托学习支持系统,实现AI对教学全流程的赋能:课前,AI分析学生过往作业、测试数据,为教师提供分层预习建议,如对数学薄弱生推送“基础概念微课”,对优等生推送拓展思考题;课中,通过课堂互动数据,如答题正确率、举手次数,实时反馈学生听课状态,教师可及时调整教学节奏与难度;课后,AI自动批改作业,不仅标注错题,还分析错误原因,如“几何题错误多因辅助线画法不熟练”,并推送针对性练习与微课。在心理健康领域,AI的应用更具温度:“AI心情观察员”系统通过分析学生作文、绘画中的情绪关键词与色彩使用,辅助识别潜在心理需求;AI家校沟通助手则为家长提供个性化育儿建议,如“孩子近期专注力不足,可通过‘拼图游戏’训练”。该校“学习支持系统”荣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经验证明,AI融合的核心不是“替代教师”,而是通过技术解放教师的“重复性劳动”,让教师有更多精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与情感成长。
5
一个规划
以“十五五”锚定方向
让学校发展有路径、有保障
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当下实践的深耕,更需要长远规划的引领。本届科博会专门设置“‘十五五’时期学校发展规划编制与修正支持服务”专题环节,为学校提供从顶层设计到落地执行的全流程指导,帮助学校避免“盲目改革”“碎片化实践”,确保发展方向与教育强国战略同频共振。
该环节以“问题导向+目标引领”为核心逻辑,设计“四步编制法”:第一步前期调研诊断,专家团队驻校(或线上)访谈校领导、骨干教师、家长代表,查阅办学数据,如师资结构、课程实施情况、学生素养评估结果,形成《校本发展痛点与规划方向诊断报告》,精准定位“课程融合不深入”“教师数字素养不足”等核心问题;第二步规划框架搭建,结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要求,与学校共同确定“十五五”核心目标,如“三年内建成省级学科融合示范校”“教师AI应用能力100%达标”,并拆解为“课程建设”“师资培养”“评价改革”等具体任务;第三步初稿修正,专家针对学校自主编写的规划初稿,从“政策匹配度、目标合理性、实施可行性”三方面逐章优化,如将“打造特色课程”细化为“开发10门跨学科融合课程、5门AI融合课程”;第四步终稿评审,组织区域教育部门负责人、课程专家联合评审,确保规划既符合上级要求,又贴合学校实际。
现场还将分享西安高新第二学校的规划案例:该校“十五五”规划中提出课程融合攻坚计划,明确“每年开发3门‘五育融合’校本课程、建设2个AI教学实验室”,并配套“教师跨学科培训”“课程评价标准”等保障措施,最终落地为“大美陕西”课程体系,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这种“规划—实践—成果”的闭环,印证了好的规划不是纸上蓝图,而是行动指南。
6
以融合破局,以规划领航
共筑教育强国根基
这场吸引2500家教育单位参与的课博会,之所以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年度盛会,核心在于它精准回应了当下教育改革的核心需求,不再是单点创新的展示,而是系统破局的探索;不再是空中楼阁的理论,而是落地可学的实践;它打通了实践—成果—规划的链路,让参会者既能看到别人怎么做,也知道自己如何干,更明晰未来往哪走。
从五育融合夯实立德树人根本,到学科融合重构知识育人逻辑,从文化融合厚植精神根基,到AI融合驱动技术赋能,再到“十五五”规划锚定长远方向,每一个环节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让基础教育更具生长性、更贴近时代需求、更能赋能学生未来。
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征程中,没有孤立的成功,只有协同的突破。当更多学校能打破边界、拥抱融合,当更多教育人能立足实践、着眼长远,基础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提质增效,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根基。
2025年11月的西安,秋意正浓,阳光正好。当古都的历史厚重与教育的创新活力相遇,当2500+教育人的热情与智慧碰撞,这场课博会注定会成为一次难忘的教育之约。不管你是想为学校课程改革找方向,还是想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难题,或是想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同行,这里都能给你答案。
现在就行动:扫码报名!
11月,我们在西安等你,一起打破边界,为孩子的未来、为自己的教育理想,再向前一步!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校长派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暨第三届特色课程博览会,2025年11月9日—11日我们在西安不见不散,年度盛会,期待您的加入,欢迎扫码报名!
![]()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
中小学"十五五"时期发展规划编制与学校高质量特色发展·专题八讲
![]()
邀请函| 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暨第三届特色课程博览会
![]()
关于举办2025第二届中小学科学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研讨会的通知
![]()
2025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发展力高级研修班暨《班主任说》编委会遴选
编辑|智库君
说明|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