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辩证思维:800年前智慧,如今仍能打!选择困难症不妨看看

分享至



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困境?

  • 面对两难选择,既想坚持原则,又怕过于死板?
  • 处理复杂问题,既要灵活应变,又怕失去底线?
  • 与人沟通时,既要表达立场,又怕引发冲突?

800年前,朱熹早已给出答案!

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那看似严肃的理学面孔之下,跳跃着一颗充满辩证活力的灵魂,他不仅是哲学家,更是一位顶级辩证思维大师。他的思想不仅塑造了东亚文化圈,在现在依然能帮我们解决现实难题。

他的思想,绝非僵化的教条,而是一套精妙平衡的生存哲学。以下为大家拆解朱熹的4大辩证思维,读完你会发现:古人智慧,原来这么“能打”!如果你经常犯选择困难症?不妨看看!

一、权而得中,不离于正:在复杂现实中“走钢丝”的智慧

我们先来看两个小故事:

故事1: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意思是说:在古代“礼”规定了男女之间不能够有近距离的接触,当“嫂子”落水面临生命危险的时候,如果你伸手去救落水的“嫂子”那就违背了“男女授受不亲”的“礼”之规定,即违背预设的伦理道德;如果你不伸手救助落水的“嫂子”,那么很有可能她就会溺亡。

救,违背预设的伦理道德;不救,就会溺亡,那你是救还是不救?

故事2:万章问曰:“《诗》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孟子曰:“告则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是以不告也。”

意思是说:舜的父母顽固嚣张,娶妻这件事如果告诉了他们,便会被他们阻挠,因此舜就无法生儿育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不孝”;如果舜不告诉父母,而尊亲是“孝子之至”,隐瞒父母,这也是“不孝”。

总之,告诉是“不孝”,不告诉也是“不孝”,那么,舜该如何选择?

对此,朱熹提出“权而得中,不离于正”,“权”,是面对具体情况时的灵活变通;“中”,是变通后努力达到的最佳平衡点;“正”,则是不可逾越的根本原则和道德底线。

朱熹强调,在坚守大原则(“正”)的前提下,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权”),最终目标是找到最合宜、最恰当的解决方案(“中”)。

这就像开车时既要遵守交通规则(经),也要根据路况调整车速(权)。如果一味死守规则,遇到堵车还猛踩油门,显然是愚蠢的;但若为了赶时间随意闯红灯,则可能酿成大祸。真正的智慧,是在原则与变通之间找到平衡点。

在现代来说,比如:

  • 职场管理:公司制度是“经”,但面对突发情况(如客户紧急需求)时,管理者需灵活调整(权),同时确保不违背核心价值观(正)。
  • 家庭教育:父母为孩子设定规则(经),但当孩子提出合理诉求时,可适当妥协(权),前提是不损害原则(如诚实、尊重)。
  • 法律实践:法官断案需依据法律条文(经),但面对特殊案件时,可参考“情理法”平衡(权),最终实现公平正义(正)。

总之,朱熹的“权中之道”提醒我们: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真正的智慧,在于既不机械教条,也不随波逐流,而是在变通中坚守底线。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