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对2026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高水平运动队招生、保送生、综合评价招生四类特殊类型招生工作作出部署,进一步强化公平公正与规范管理,明确多项新要求。
艺术类招生:严管评委与考前辅导
艺术类专业招生延续“文化素质+专业能力”评价方式,文化素质以高考成绩为准,专业能力依托省级统考(含省际联考)和高校校考。在此基础上,新规重点细化评委管理:
设定考前辅导“禁区”,明确高校及教职工不得组织、参与或自行开展相关考前辅导与应试培训。严格落实考评人员回避制度、“黑名单”制度及考生、考场、评委随机编排的“三随机”机制,校外评委占比原则上需超一半。同时建立统一评委专家库,将省统考与校考评委全部纳入管理,一旦出现影响公平行为即查处并列入“黑名单”,终身不得再担任评委。
![]()
高水平运动队招生:收紧资格与文化要求
招生采用“文化考试+专业测试”模式,文化成绩参考高考,专业测试实行全国统考。新规从四方面收紧标准:
招生计划控制在学校上年度本科招生总数的1%以内;报名资格上,2026年需具备国家一级运动员(含)以上称号,2027年起还需近三年在全国性比赛中获前八名,高校需重点核验运动员等级证书。文化课要求分层设定,部分“双一流”高校考生需达普通类本科线,其他高校需达本科线的80%。录取时,文化课成绩不低于高校相关专业录取线下20分的可入普通专业,其余限定至体育学类专业。
保送生招生:规范考核与专业范围
具备保送资格的包括奥赛国家集训队成员、外国语中学优秀生、公安英烈子女、退役运动员等,其中公安英烈子女仅限保送公安类院校。新规明确:
保送生必须参加高校考核,不得仅以材料审核替代线下考核。奥赛保送生原则上录取至与获奖学科对应的基础学科专业,在校期间不得转专业;外国语中学保送生向“一带一路”及急需紧缺小语种倾斜,除北外、上外、外交学院可招少量英语专业外,其余高校仅限小语种招生,且学生入校后不得转至小语种以外专业。
综合评价招生:首次系统规范
通知首次对综合评价招生进行系统性规范。要求高校聚焦国家与区域战略需求,在急需紧缺专业、“冷门绝学”及一流学科专业开展招生,专业需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备案。
建立试点评估机制,对选拔培养质量不高的高校及时调整退出。考试程序上,原则上于高考后组织考核,侧重考查关键能力、学科素养与思维品质,淡化学科竞赛导向,鼓励高校逐步提高高考文化课成绩占比,优化成绩使用方式,强化全流程规范管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