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仲淹
公元 1017 年(天禧元年),大宋文林郎、集庆军节度推官朱说上书真宗,题为《奏请归宗复姓表》,恳请皇帝允许他恢复 “范姓”。
在奏折中,朱说如此写道:“臣本范氏子,父亡母嫁,遂冒朱姓二十余载。今臣已登科入仕,愿复本姓,以承先祖之祀,非为名利,只为正名……”
此请求最终获得天子批准,自此世间少了一位朱说,多了一位范仲淹。
范仲淹生父名为范墉,曾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这一官职仅为从八品的小官。范墉共有五子,其中三子早夭,膝下只剩两子,即长子仲温,次子仲淹。由苏州范氏总谱可知,范仲淹有两位母亲:嫡母陈氏,庶母谢氏,而范仲淹实为庶出。
公元 989 年 9 月 17 日,范仲淹生于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第二年,即公元 990 年,范墉便因病卒于任所。范墉去世后,范氏一族收养了他的嫡子仲温,却将庶母谢氏与范仲淹母子逐出家门。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平江府(苏州)推官朱文翰。为了让范仲淹更好地融入朱家,谢氏便让儿子随继父姓 “朱”,取名 “说”,字瑞文。《宋史》记载:“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
谢氏推测应为平江府人,被范家逐出后,大概率是先回了娘家,之后才与朱文翰结缘。朱文翰是山东淄州长山县人,恰在范仲淹出生的公元 989 年考中进士,此后历任平江府推官、户部郎中、淄州长史、度支判官等职。
据《长山朱氏家谱》,朱文翰原配初氏,原有二子三女,谢氏和他又生下三子。而谢氏改嫁朱文翰后应仍为妾室,因为谢氏并未享有家庭主妇的地位,甚至没有住进朱家。据清初王士祯之《颜山杂记》记载,其时谢氏住在颜神镇(今淄博市博山区);清代《长山县志》载有邑人刘孔怀所著《范文正公流寓长山考》,更明确指出谢氏住在颜神镇之秋口。
![]()
随母改嫁
不过,朱文翰作为继父,对 “朱说” 一直视若己出,“既加养育,复勤教导”。
朱说少年时,曾随继父宦游过一些地方。景德末年(1007 年),朱文翰辞官回家,朱说也随继父回到长山。朱家兄弟姐妹多,又都年幼,继父也日渐年老,母亲谢氏就想让朱说学些商贾技艺,赚钱补贴家计。虽然很想读书,但朱说也不愿违背母亲意愿,就在继父的安排下到一家店铺学徒。干了一个多月,朱说因看不惯商人的虚伪奸诈,回到家中请求母亲允许他继续求学。继父知道后,非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夸奖朱说的志向,支持他继续读书。
当时,当地学塾已无法满足朱说(此时尚未复姓范仲淹)的求知需求。于是,他赶了五十多里路进山求学,在醴泉寺拜一位高僧为师。当时朱家家境日渐拮据,朱说不愿给家里增加压力,经常是每天只煮一碗粥,等粥凉了,把粥划为四块,撒上点盐和菜末,再拌上点醋,早晚各吃两块,这便是 “划粥断齑” 的来源。进山求学的第一年,恰逢县里举行科举考试,朱说前往应试,最终被举为学究。
![]()
划粥断齑
然而,在公元 1011 年,二十二岁的朱说却离家出走了,自此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改变。
这一年是朱说在醴泉寺读书的第三年,继父朱文翰因病去世。朱文翰去世后,作为侧室之子且异姓的朱说随即陷入困境。
同年,朱说因琐事与朱家兄弟拌嘴,争执中,一位兄弟出言不逊道:“你又不是我们朱家人,凭什么管朱家的事!” 此时,朱说方才得知自己的真实身世,大受刺激,决意离家出走。他毕竟是范家骨血,此时与朱家已无任何牵连,现实的尴尬与悲惨境遇,迫使他不得不尽快脱离朱家。
《年谱》转引《家录》云:“公见朱氏兄弟浪费不节,屡加劝止。朱氏兄弟不悦,曰:‘吾自用朱氏钱,何预汝事?’公闻此语,心生疑骇。时有告者曰:‘公乃姑苏范氏子也,太夫人当年携公改嫁朱氏。’公闻之感愤,遂立志自立,决计自创门户,佩琴剑,径直前往南都。谢夫人急忙派人追赶,追上后,公向其说明缘由,并约定十年后考中进士便来迎接母亲。” 他要离开朱家,独自求学,靠科举改变命运,再回来完成 “改姓归宗” 的心愿。回到寺庙后,高僧鼓励他去全国闻名的应天府书院求学。就这样,朱说背着简单的行囊,远赴河南商丘(当时的南都应天府),投奔大儒戚同文,开启了苦读生涯。
当时应天府书院的执教者均为学界名师,且书院不收取学费,学生多为贫寒好学之士,由此形成了刻苦严谨的学风。在这种良好学习氛围的熏陶下,胸怀壮志的范仲淹求学之志甚坚,以颜回自比。二十二岁至二十六岁,在应天府书院的日子,是朱说人生中最艰苦的时光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即便如此,他从未放弃,因为他知道,只有考上进士、获得功名,才有底气与范家交涉,才有资格请求朝廷认可自己的 “范姓” 身份。
![]()
应天书院
大中祥符八年(公元 1015 年),苦学五年后,二十六岁的朱说参加科举,一举考中进士,被授予广德军司理参军的官职(品级为九品)。鉴于已有朝廷俸禄,朱说便把母亲接来奉养。两年后,天禧元年(公元 1017 年),朱说升为文林郎、集庆军节度推官(品级为八品),随即开启了他的 “认祖归宗” 之旅。
起初,范氏家族对此事极其抵制,包括他的同父异母兄长在内,有人质疑谢氏当年是 “妾室”,所生之子不算范家嫡系;更有人直言,他如今中了进士,是想回来分范家的家产,“认祖归宗” 不过是借口。范氏族人一直逼迫范仲淹承诺:不分范氏祖产,且其母谢氏不随葬范氏祖坟,才勉强认可他的归宗请求。
族人的认可只是第一步,朱说知道,要让 “改姓” 具有法律效力,还需朝廷批准。于是,他上奏皇帝《奏请归宗复姓表》,最终得到真宗批准,终于归宗复姓,复名 “范仲淹”。
据楼钥《年谱》记载:“祥符八年(公元 1015 年),公二十七岁,参加科举,礼部选拔位列第一,遂中乙科,初任广德军司理参军,后迎母亲前来奉养。抵达姑苏后,公欲恢复范姓,然范氏族人中有反对者。公坚定请求道:‘止欲归本姓,他无所觊。’族人方才应允。至天禧元年(公元 1017 年),公任亳州节度推官,始上奏朝廷请求复姓范氏。”
关于 “朱说” 为何更名 “范仲淹”、字 “希文”,有人认为与他推崇隋末大儒文中子王通(字仲淹)有关。其实缘由或许很简单:既然回归范家,便需改姓 “范”,这毫无选择余地;“仲” 字是范家既定的辈分排行,他同样别无选择;可供他选择的只有第三个字,且余地有限 —— 宋人取名有一习惯:亲兄弟小排行常从汉字同一部首中选取。既然范家兄长范仲温等取名从 “氵”,那么他也只能从 “氵” 部选字,而 “淹” 字应是他最满意的选择。
天圣四年(公元 1026 年)八月,三十七岁的范仲淹遭遇母丧,母亲谢氏累加追封为一品诰命、秦国公太夫人。因范家祖坟不让改嫁妇人随葬,范仲淹又不愿母亲葬在朱氏祖坟,便直接在自己的庄田附近起坟葬母。其生父范墉,亦被追封为正一品太师、周国公。
基于自身的成长经历,范仲淹捐助一千多亩田亩,建立了范氏义庄。义庄的田地专门租给外姓人耕种,所收租米用于接济和赡养家境贫寒的范氏族人。这一义庄制度持续了八百多年,在史书中一直传为美谈。范仲淹还规定,范氏女子初嫁时可支取三十贯钱,再嫁时亦可支取二十贯钱。
![]()
范仲淹建义庄
对长山朱氏,范仲淹亦怀感恩之心。
据原《长山县志》与《范仲淹传》记载,范仲淹 “性至孝,虽改姓归吴,仍感念朱氏抚育之恩,曾请求以南郊封典,追赠朱氏父子为太常博士;朱氏子弟中,因恩荫得以做官者有三人……” 又载其 “在孝妇河南岸购置义田四顷三十六亩,用以赡养朱氏族人。”
居官之后,范仲淹与长山朱氏一族始终有书信往来,从《范文正公全集・尺牍卷》中收录的他与朱氏的十五封书信来看,可清晰窥见范仲淹与朱氏兄弟子侄之间的深厚情谊及亲密关系。信中提到了 “秀才三哥”“朱侄秀才”“五娘儿” 等,并表达关切,同时再三叮嘱侄子们要 “温习文字,清心洁行,以自树立。生平之称,当见大节,不必窃论曲直,取小名招大悔矣。”
《长山县朱氏宗谱》亦记载:“范仲淹因继父朱文翰对其有抚育之恩,常思厚报。待其显贵后,利用南郊祭天所得的恩赏,请求追赠朱文翰为太常博士,并于每年另外设祭供奉。朱文翰原配初氏,育有一子,后被追赠为恭人,葬于长山县城北杏村庄东南。”
范仲淹一生历任广德军司理参军、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名句,尽显他的高尚情怀与远大抱负。
公元 1052 年,范仲淹在调任颍州的途中病逝,享年六十四岁。宋仁宗为他辍朝三日,亲书 “褒贤之碑”,追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追封楚国公,赐谥号 “文正”—— 这是北宋文人的最高荣誉,亦是对他一生的最佳认可。
欧阳修赞其曰:“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苏轼赞其曰:“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经天纬地,阙谥宜然。贤哉斯诣,轶后空前。” 黄庭坚赞其曰:“范文正公,当时文武第一人。”
从 “朱说” 到 “范仲淹”,他改的是姓氏,不变的是初心 —— 对范氏家族的忠诚、对黎民百姓的牵挂、对天下苍生的担当。而这,正是他能名垂青史的根本原因。
![]()
范仲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