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故事关乎中国现代文化巨匠的父子情,却为何在最后时刻只留下母亲与长子相依的泪水?
1962年2月24日清晨,台北的一间病房里,胡适因心脏病复发辞世。消息传来,长子胡祖望连夜从美国赶回,只为送父亲最后一程。灵堂前,众人整肃肃立,却不见小儿子胡思杜的身影。胡适夫人江冬秀忍不住问:“思杜也知道你父亲走了?”胡祖望却低声回答:“他……五年前就死了。”这一句话,让所有人愕然,也让这场本该是送别父亲的仪式,瞬间变成了一场迟来的追问:小儿子究竟经历了什么?
![]()
回到1948年12月,北平城外寒风凛冽,数十万解放军兵临城下。毛主席曾说,只要胡适不走,可以让他做北京图书馆馆长;与此同时,蒋介石也派专机和陈雪屏督促他南下。这是留,是走?他拿不定主意。最终,蒋翁先一步派来专机。胡适定了定神,带上妻儿匆匆登机,准备去南京。可是,就在登机前,小儿子思杜却当众摇头:“我是普通平民,不担任何官职;我没得罪共产党,共产党来了也不会动我。”父母再三劝说,他仍固执不肯离去。眼看一行将散,胡适夫妇只好匆匆把留给他的金银细软揣满怀里,自己连书册都没来得及多带,便上了飞机。从此父母天各一方,他却留在了北平,从此没再回头。
![]()
北平解放后,胡思杜在北大图书馆任职。这个乐天派的年轻人,吃得苦、能交友,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后来他接到组织通知,要去华北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可他把母亲留的钱、父亲寄来的金银都如数上交:“我要参加共产党,党员不需要金银财物。”11个月学习结束后,他更是在香港《大公报》上发表了那篇《对我父亲——胡适的批判》。文章中,他把父亲比作“反动阶级的忠臣”“人民的敌人”,句句诛心:出卖人民利益,助肥四大家族,巩固蒋家帮政府……文章一出,国内哗然,国外也转载。身在美国的胡适夫妇收到这篇“反父宣言”,夫人手捂胸口痛不欲生,而胡适却淡定得像旁观者,他把报纸剪贴在日记本上,批注道:“此当是共产党已得我发表长文的消息之后的反攻。”他不信那是儿子的真心之举,只当是政治自保的招牌。
![]()
究竟是什么让父子走到这一步?细细想来,却并不意外。胡思杜出生于1921年,父亲取名“思杜”,就是为了纪念恩师杜威,寄予厚望。可现实是,长兄胡祖望自小好学不倦,毕业康奈尔大学,成了航空工程师;小弟思杜却调皮捣蛋,与读书八字不合。18岁那年,他随母亲去上海避难,却在书里一趟不进,反而染上上海青年的恶习。1940年,父亲在美国写信提醒:“盼望你能多些时间在家照管儿子。”可妻子江冬秀自小缠足,不识字,个性泼辣,面对儿子的叛逆,只能哭喊、打骂。那段日子,思杜几乎跟着老保姆和小二长大,没人能真正教他读书。
![]()
而更糟的是,家里风波不断。胡适在订婚留学期间与美国女学生韦莲司、留学生陈衡哲私通,甚至与三嫂表妹曹诚英同居,还差点提出离婚。江冬秀怒不可遏,拎着儿子和刀架脖子上:“你敢离婚,我就先杀了两个儿子,然后自刎!”从此这个家虽保全,却也留下深深裂痕。胡适对儿子是真疼爱。他给思杜的信里,不停嘱咐:“听说你会说徽州话了,我很高兴,你不要忘了北京话。”“妈妈说你写字有进步……我积了一些邮票,等多一点再寄给你。”“你应该决心脱离妈妈,去尝尝独立生活。”为了送他留洋,胡适卖文章、跑讲座,甚至搬到物价低廉的美国中部省吃俭用。一分钱都能退给捐赠的孔祥熙汇款——他要给儿子挣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名分,不要溺爱。
![]()
可子范难承父望。思杜在美国转学两次,最终一无所成。他却并非毫无可取:他对老保姆亲如家人,两天看完《水浒传》,能唱郝寿臣的京剧;曾在鲁迅来访时,跑去接大衣,前所未有地恭敬。如果不是生在胡家,说不定京剧舞台上就多了一个英才。可命运无常,1951年的“清算胡话思想流毒”运动,把胡适的“卖国贼”帽子扣得死死的。思杜成为“妖怪之子”,走到哪儿都有人侧目。别人介绍对象,一听他是胡适儿子,人就跑了。运动断断续续,他心里熬不住。1957年,他被划为“右派”。这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9月,他写下遗书,留给远房堂兄胡思孟:“现在我没有亲人了,也只有你了……”把600多元、200多公债券、一个手表都交给他,叮嘱要好好教育后代,为社会主义立功。留书一夜,他就上吊自尽,年仅36岁。遗体被埋在郊外,木牌一块,便成了无声无影的结束。
![]()
而此时,父亲还押着心脏病发作,写着遗嘱:若妻先走,遗产留给两儿子。谁料先离去的,竟是幼子。直到1962年灵堂上,胡祖望几句话才让江冬秀知道真相:“我在美国听大陆人说的,我怕你们伤心。”几天后公祭礼上,自发送葬的人群涌入,江冬秀泪眼婆娑,只能对长子说:“做人要做到你爸爸这样,不容易呵。”可那些未曾料到的坎坷,已将母亲一人扛起。
![]()
后来,1980年,“右派”重新审查,胡思杜得以平反昭雪。胡适的选集、文集、日记,也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哥哥胡祖望在父母墓地东南侧,为弟弟立了一块小碑:“亡弟胡思杜纪念碑,胞兄祖望泐石。”若地下有灵,他或可得以欣慰。可更让人惋惜的是,这场时代风暴中,那个只想追随理想的年轻人,为何要被贴上“不忠不孝”“畏罪自杀”的恶名?而他父亲一生追求自由主义,对功过是非能潇洒置之,可幼子的悲哀,却成为他生命中永远的遗憾。
![]()
参考资料:[李伟.胡适与胡思杜之死[J].文史春秋,1997(01):19-22.] 参考资料:[郭汾阳.胡适与爱子胡思杜[J].文史精华,2003(04):41-45.]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