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古美阳光幼儿园,树屋上的“小松鼠”好奇张望,孩子们蹲在菜畦边浇灌亲手播种的幼苗,几只“大鹅”悠闲地跟在孩子身后,戏剧角跃动着孩子们表演的身影……
2024年2月,当新一任园长季春雳走进这所幼儿园时,并非眼前这样的景象,“队伍人心涣散,空间逼仄老旧,课程体系单一,家园联系若即若离。”这所拥有近30年历史的园所,如同一位略显疲惫的长者,显露出力不从心的迹象。
“‘老破小’是必须接受的物理现实,但绝不是教育价值受限的理由。”季春雳谈道,面对困境,一场为期20个月的“阳光行动”就此启动。在区教育局与街道的支持下,幼儿园从环境、课程、师资、家园共育等维度全面推进系统性改革。
“我最喜欢幼儿园的五彩墙,像彩虹一样!”“我们在建构区搭了好多桥和城堡。”“我看到小松鼠了,它的大尾巴毛茸茸的。”孩子们用童言稚语表达着对新环境的喜爱。
2025年暑期,随着6个工程同时竣工,幼儿园的每一处角落都焕发新生。闲置边角变身为自然生态园、动物饲养区、树屋探险区、戏剧角等趣味天地,重新规划的骑行路线实现了环园畅游,闲置的楼顶变成了梦幻星空屋,向日葵基地成为孩子们观察生命的自然课堂,阳光创意长廊则挂满孩子的奇思妙想……
![]()
![]()
园所改造前后对比
与此同时,教师成长也按下了加速键,幼儿园通过“双轨共进”策略,让教师“走出去”开阔视野,把专家“请进来”精准指导,以“双导师制”强力推动理念向实践转化,一个“老中青彼此促进”的教师梯队已然成型。
更深刻的转变发生在教育观念上,当教师首次将游戏区的改造权、创造权完全交给孩子,从主导者转变为观察者时,他们真正读懂了儿童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也收获了“俯身倾听”的儿童视角和“抬头学习”的专业自觉。
![]()
![]()
“我们学会了‘跟随幼儿’而非‘跟随答案’,从简单的‘看’孩子,转向‘读懂’孩子的思维过程。”教师钱进分享了一个“小鸭变小鹅”的课程故事,阳光农场里来了一群毛茸茸的“小鸭子”,孩子们特别喜欢,于是“小鸭子课程”开始了。渐渐地,孩子们发现“小鸭子”的脖子变长,叫声也不对,不由产生疑问。
“这不是鸭子,是小鹅!”孩子们通过主动提问、自主探索,最终确定了小鹅的身份,他们兴奋地跟老师纠正说。“在支持幼儿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重新审视了科学教育的本质——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思维方式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钱进感悟道。
![]()
教师队伍的成长,也让长期陪伴幼儿园发展的专家深感欣慰。“教师们在课程意识、质量意识和对象意识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这种变化推动了幼儿园向高质量方向发展。”静安区教育学院教研员吴月萍谈道。在专家引领下,教师们充分挖掘每个角落的教育价值,系统重构并优化课程,使环境兼具儿童友好性与教育意义。
课程建设上,幼儿园构建了“向日葵课程”体系,“大手拉小手”的走园活动,让大小孩子自主共玩,在友爱中学会责任与规则;“阳光下的行走”将课堂延伸到公园、消防局、航天博物馆,实现“社会即课堂”;“向日葵俱乐部”打破年龄界限,让孩子依兴趣选择社团,个性化成长路径清晰可见。
![]()
“家园社协同曾是我们的一个痛点,过去家长参与度低、指导能力有限、资源未能充分整合。”季春雳坦言。在推进高质量幼儿园建设的过程中,园所逐步构建起“园所主导—家庭支持—社区赋能”的协同新生态,与每一个家庭建立深度联结,让家长们逐渐从教育的“旁观者”转变为活动的“设计者”与“合伙人”。
古美阳光幼儿园新发布的园歌《阳光旋律》,正是由家长担任制作人,全程参与策划、MV拍摄。“孩子们非常喜欢幼儿园的新场景,作为家长,我们感到安心且踏实。希望在家校社协同共育的支持下,孩子能像向日葵一样,向阳而生、温暖明亮。”园歌制作人、小番茄妈妈说道。
家长代表深度参与制作的园歌《阳光旋律》
20个月,从“队伍散”到“团队聚”,从“环境小”到“价值大”,从“课程窄”到“成长宽”,古美阳光幼儿园完成了一场深刻的系统性蜕变。
“教育不在于场地的广阔,而在于用心的深度;不在于规模的大小,而在于温度的高低。”季春雳说。这所老牌园所用自己的实践,诠释了高质量学前教育的真谛,而他们的探索之路,仍在继续。

记者:宿铭珊
视频:符强
初审:岳顺顺
复审:方雨斌
终审:王婷婷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