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新资料、新理论、新认识:中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与社会应对

0
分享至

2025年10月25日,上海市社联第十九届(2025)学会学术活动月项目——上海市历史学会第十一届青年论坛在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举行。本次青年论坛的主题为“新资料、新理论、新认识:中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与社会应对”,由上海市历史学会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来自上海各高校、研究机构及中学的七十余位青年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开幕式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会处处长杨琳和上海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姚潇鸫致辞。杨琳首先传达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强调新时代历史研究应立足中国实际,深化基础研究,推动理论创新的重要性,期待青年学者在此次论坛能够收获知识和友谊。


姚潇鸫指出,本届论坛不仅有高校青年学者的理论探索,还有中学历史教师教学实践分享,这种学术研究与基础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既体现了史学研究的社会责任,也为历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次论坛的议题以“中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与社会应对”为核心,各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汇报和热烈讨论。今根据各议题进行综述。

国家治理的逻辑建构。华东师范大学薛金宗《清华简〈参不韦〉刑罚类简文补释七则——兼论〈参不韦〉的刑罚思想》指出五刑则是清华简《参不韦》的核心内容,其刑罚思想总体上与战国法家的思想相合且具有进步意义。华东师范大学李琦《东汉和帝时期的治理理念与基层实践——以〈东乡通利水大道约束刻石〉为线索》认为《刻石》的约束形式规避了乡吏因公生奸、侵扰民众的机会,是同年壬戌诏书以及和帝治理理念的基层实践。上海师范大学裴翔宇《唐代玄宗朝蕃将任用政策的转变与边疆治理困境》指出玄宗朝过度倚重蕃将武功而未能施以藩镇跋扈之防,暴露了唐代边疆治理中“胡汉分势”的军政积弊。复旦大学刘敏《〈李公墓铭〉所见北宋石炭贸易问题探究》以墓志铭所载“李吉在怀州开采石炭并致富的事迹”为研究视角,揭示了石炭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上海师范大学冯盛《〈金史·百官志〉的复文现象及取材问题》指出元朝史官对金朝官制并不熟悉,因此其在拼接史文时出现了诸多罅隙。上海师范大学葛宁《谱牒、方志与史书的互动——以〈十国春秋·张睦传〉为中心的史源生成考察》认为其形象实肇源于南宋张睦后人在谱牒中的叙事,经由明代地方志纂修而获得官方化。嘉定博物馆张行刚《偏境控制、赋税征缴与江海防御:南宋嘉定建县发覆》探讨了南宋嘉定建县过程中“难治”现象,认为该社会状况反映了南宋在偏境治理中面临的治安、赋税、刑狱、商品走私等诸多层面的社会问题。

上海政法学院赵凌飞《制度设计与身份认同:唐代丝织品消费文化研究》认为丝织品是唐代社会生活重要的消费品,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上海交通大学尹敏志《元明之际江南驿递系统的运作——以新见浙江行省文书为中心》认为明初继承并改良蒙元遗留的驿站制度,同时强化管理,使其与新创的黄册、里甲、卫所制度相适应,完善中央集权。上海师范大学张延和《〈岳忠武王庙名贤诗〉与元代的岳飞崇祀》认为宋元明清各朝在“君臣大义”旗帜下对岳飞之崇祀,显示岳飞所代表的“忠义”精神超越了族群身份,证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过程。上海大学蒋学威《遍检青史窥遗章:〈宋宰辅编年录〉版本源流问题勘正》系统考察了该书自宋至民国的历代版本,还新发现沈彩抄本等重要版本。上海大学韩非《地方权力结构与泉州府晋江县的“乡族”型乡约》阐述了闽南地区强宗大族的形成背景及其在地方社会治理过程中运行机制。上海师范大学黄勇《民间与商业:万历时期福建沿海出洋贸易管理思想的转变与制度调整》认为明代后期“于通之之中,寓禁之之法”的海洋贸易管理体制与福建沿海社会变迁密切相关。上海大学王子鑫《司法屈从与战后清算:1935年中山秀雄事件研究》通过系统梳理“1935年中山秀雄事件”,指出中日交涉的政治文化心理、社会公共舆论、国民政府自身的需求等因素纷纷发生作用。


社会基层治理模式演进。复旦大学杨霄《环洪泽湖蓄滞洪区的形成、演变与社会应对》系统梳理了明清以来洪泽湖蓄滞洪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重构近300年来洪泽湖水位上涨的过程。华东师范大学符涛《社会局与近代中国城市社会行政的起源——一项制度史的考察》通过梳理民国时期社会局的设立背景与制度沿革,指出社会局的设置是融合了中央制度设计、日本市政影响与本土社会内在需求的综合性结果。复旦大学王淳《19世纪赣东的公共工程与地方权力结构——以抚州临川文昌桥为中心》系统梳理文昌桥工程所呈现的社会关系,讨论了基层政府与地方士绅的权责与能力边界。上海大学赵煜《华北根据地新法接生工作研究(1937-1949)》认为新法接生不仅将妇女从生育死亡的威胁中解放出来,科学卫生知识在农村得以普及,还为根据地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上海大学曹勇光《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保甲制度与空间政治研究》认为沦陷时期日本人及其法国追随者在上海租界建立保甲制度虽然在设计上尽可能贴合租界的空间表征,但运用组织手段进行统制与控制是保甲制度的本质特征。上海社科院陈顺先《从苏区区划调整看苏维埃政权“自下而上”的建设路径》认为该建设路径的设立是由苏维埃作为群众直接民主政权的本质决定的,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保障,是确保苏维埃由民主选举产生、由群众直接参与的原则得以落实的关键。

上海师范大学陈思言《近代针灸手法知识的生成》指出其在转型过程中并不完全是科学化的产物,而是明清以来医家主动参与建构,以疗效为导向的主动选择。复旦大学邱旭玲《清代广州公共卫生事务的多元治理——以地方社会运作为中心的考察》以清代广州为个案,探讨中国传统城市在缺乏现代行政体制条件下的公共卫生治理实践。上海大学刘永胜《民国时期父子脱离关系事件探析》通过梳理民国时期多起父子脱离关系的诉讼案件,揭示家庭结构变动背后法律实践与伦理观念的冲突与调适。复旦大学胡志华《谁的工具?——近代“买办”概念变异与制度变迁》考察“买办”的概念变异与制度变迁,认为该概念的转变映照了近代中国诸方面之转变。上海大学李熠萧《财政民族主义崛起:他者视角下的1927年中国附加税扩张——以蓝普森电报为中心》系统梳理英国在“华盛顿附加税”争议中的立场演变与政策调整逻辑。东华大学张胜《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市发展城镇集体经济的缘起及其政策调适(1978-1980)》探讨了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在经济复苏与体制转型背景下发展城镇集体经济的动因及政策演进。


历史教学实践的新认识。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胡彦杰《聚焦“亡秦必楚”的历史叙述——以〈秦末农民大起义〉为例》深度探索了推进历史叙述的路径和策略。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安师实验中学蔡均《从元朝形势图看“大一统”格局下民族关系的演进》基于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活动课《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引导学生超越简单的历史评判,辩证地理解元朝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的关键地位。上海市七宝中学顾荻飞《走向革命:知识、性别与社会主义科学家身份的形成(1930-1950)》探讨女性农学家在民族主义与社会主义交错的历史进程中如何形成其科学身份。上海市闵行区莘松中学陈曦《从避暑山庄看清朝“因俗而治”的边疆治理体系——基于教学实践的新认识》认为避暑山庄是“因俗而治”治理理念的物质体现,对现代中国的疆域形成与民族关系政策具有深远影响。上海市松江区第四中学于少华《深挖史料内涵破解教学难点——〈耕织图〉透视下的明清经济新象与盛世危机》从《耕织图》的内涵解读出发,服务于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层层的问题引导,建构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上海市青浦区珠溪中学张金金《大一统朝代户籍制度、基层组织与社会救济演变对国家治理的影响研究》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稳定的社会结构源自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秦及其之后的大一统朝代,在户籍制度、基层组织等方面均有所发展,共同推动了国家治理水平的进步。

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李爱英《借助学习情境的“冲突”、初探史学研究的路径——以“清朝的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为例》认为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构建了户籍制度和以里甲制为代表的基层组织,能够有效稳定基层的生产生活秩序,最终实现维护自身统治的终极目的。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松江小昆山分校魏利《中学历史教科书对孝文化的塑造及其德育意蕴》梳理孝文化的历史内涵与其在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探讨其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教育中的作用。民办上外静安外国语中学尤元燕《中国历史中“猫”的治理和社会应对——基于唯物史观的分析》选取猫作为微观历史案例,认为猫的角色定位与治理策略始终与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水平、经济结构和社会需求相契合。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钱轶娜、上海市朱家角中学沈清波《基于史料实证的高中历史项目化学习设计——以元代任仁发水利治理为例》以高中历史项目化教学实践为例,系统构建了基于《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的教学框架。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张瑶婷《微观史视角下的秦末社会治理危机和社会应对探析——以〈秦末农民大起义〉为例》探讨了微观史与网页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上海松江二中附属浦南实验学校邢益明《宋代两湖兴学力量与地方官学的兴衰》以宋代两湖地区官学兴衰为研究对象,认为两湖地方官学的发展离不开包括州县主官、教职人员以及地方士绅等兴学力量的积极参与。


历史主题教学的策略与思考。上海市华东模范中学何千忠《统一多民族国家视域下秦汉时期的国家治理——基于中学历史教学中“海内为郡县”的思考》认为秦在专制皇权主导下,大力推行郡县制,至武帝颁布“推恩令”,郡县制成为地方治理模式常态,有效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及巩固。上海市彭浦中学何沐《基于“国家治理与社会应对”视角的古代选官制度教学逻辑建构策略——以〈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教学片段为例》以“国家治理与社会应对”为分析视角,探讨该视角下课堂教学逻辑的建构策略。上海闵行区诺达双语学校戴传杰《央地关系视角下明清徽州文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以统编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中心的讨论》以中学历史教学为落脚点,系统探索徽州文书的转化路径与实践价值。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栾思源《基于大概念教学的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主题教学探究——以〈从两宋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看国家治理〉为例》强调应当遵循三大理念进行教学设计,立足核心概念、设计问题逻辑,围绕核心素养,构建教学环节、推进课堂研究。上海世外教育附属浦江外国语学校高子期《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项目化学习设计——以“清代威海卫的存废之辩”为例》围绕初中历史社团课《明清地方管理制度》中的“清代威海卫存废争议”问题,将抽象的制度变革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参与的探究活动。

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学院张子辉《基于历史记忆视域的历史认同培育策略探究——以纲要上“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学为例》以“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单元教学主题为例,基于“历史记忆”的史学理论与方法视域,探究对于历史认同这一价值目标的有效培育。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普陀校区岳萧瀚《立足教材文本开展主题教学——以“明清时期的国家治理”为例》采用主题教学的形式,探索以教材文本解读为路径的教学设计。上海市同济第二初级中学张会婷《国家治理:隋唐盛世的动力——初中历史单元教学中主旨提炼的路径与实证》探讨初中历史单元教学中内容主旨的提炼路径,为破解历史教学碎片化困境提供可行路径。上海市格致中学党霞《弹性与张力:宋代主客户制度的治理逻辑及其教学转化》以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对宋代主客户制度的简约化叙事为研究起点,引入历史制度主义与国家能力等新理论影响下对该制度的学理重构。上海市回民中学朱琳《“结构—联系”教学模式运用于高三历史复习的若干思考——以“古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专题为例》通过“结构-联系”教学模式对高三历史深度复习的探索,构建结构化知识体系,培养系统化、结构化的历史思维方式,自觉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谢俊《指向时空观念素养培育的主题教学——以“明清边疆治理与疆域版图的奠定”为例》探索时空观念素养培育,进而认为时空观念具有史事定位、史事解释与史事评价三种功能。


闭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尹敏志和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历史教研员胡彦杰进行学术总结。尹敏志认为各位学者选题具有前沿性与敏锐性的问题意识,尤其对国家治理、基层社会演变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挖掘。胡彦杰认为,本次论坛充分彰显了上海市青年历史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探索教学创新的深度与活力,突出表现在新材料运用、新理论探索、教学实践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等方面。

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张剑光教授代表上海市历史学会发言。张剑光指出,中国史学的发展和繁荣,关键在于青年学者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学教育已经脱离了教学的“简单化”,开始在学术方面拥有了一定的“深度”,这种“深度”传承给下一代学生,将推动历史教育向更高层次迈进。他感谢并希望各位学者在今后的学术平台中能多多交流,共同推进史学研究与历史教育的深度融合。


本次青年论坛集中了上海市各大中学、文化单位的青年历史学者,为高校与中学教育搭建了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促进上海市历史青年学者的进一步成长。同时,本次论坛报告时段涵盖中国古代、近现代史,议题也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充分运用了信息时代下的新资料、新理论和新方法,对中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与社会应对有了新的认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澎湃新闻 incentive-icons
澎湃新闻
专注时政与思想的新闻平台。
858408文章数 508429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