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南大学因指定“校生活”平台为校园外卖独家代理而登上热搜,引发学生广泛不满。
![]()
这所在校生超过4万人的高校,并非唯一面临此类问题的学校。
随着全国高校普遍实行封闭式管理,外卖“最后一百米”的配送问题,已成为困扰数千万大学生的日常难题。
热搜背后:一所大学与一个平台的争议合作
事件源于西南大学发布的一则通知:
经过遴选,山东烟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运营的“校生活”平台成为该校北碚校区的外卖综合服务商。
这意味着,大部分校外外卖将不能直接送进校园,而是统一由该公司负责配送。
学生们的不满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发酵。
有人扒出这家公司“劣迹斑斑”:
前脚因对接入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审核不到位被行政处罚5万元;
后脚又因强制频繁过度索取权限、APP频繁自启动被通报批评。
![]()
更让学生们担忧的是,该平台目前入驻的餐馆数量较少,且很多是没有实体店的商家。
有学生直言:“这样一个有‘前科’的平台,摇身一变成了背靠学校的‘正规军’,我们怎么能放心?”
面对舆论压力,西南大学招生办工作人员迅速回应,表示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仍被允许进入校园,并强调“学校是肯定会站在学生的利益角度去处理好这件事情”。
演变历程:从学生兼职到巨头入局的校园配送江湖
校园外卖配送问题,随着高校管理日益封闭化而逐渐凸显。
目前,大多数高校实行封闭式管理,进校门需刷卡刷脸,外卖骑手只能将餐品送到校门口。
这一限制催生了校内配送的新需求,逐渐形成了四大流派:
最早的是零散的学生兼职骑手。
这些嗅觉敏锐的学生发现可以通过校内配送赚取零花钱,每单价格不高,大多在一到两元之间。
一所2万人的大学,一天外卖单量平均能达到5000单左右,市场可观。
随着业务发展,逐步出现了组织化的民间配送团队。
这些组织有严格的配送时段划分,如午高峰10:30到13:00,晚高峰17:00到19:00。
配送名额需要在群里靠“抢”才能获得,手快有手慢无,形成了独特的江湖气息。
与此同时,专业的校园配送公司也开始涌现。
如2019年上线的“俺来也”,专门在学校里做外卖代送、快递代拿,目前已融资8轮。
![]()
这些公司搭建了功能齐全的点餐系统,体验几乎与美团、饿了么无异。
最后是学校通过招标引入的“正规军”,与学校签订合同的第三方配送平台。
这些平台拥有进出宿舍的相对便利,但也常常引发学生对垄断的担忧。
配送迷局:为何热饭总是变冷饭
校园外卖各方势力明争暗斗,看似专业,为何学生还是吃不上一口热饭?
核心问题在于配送链路的复杂性。
一份普通的外卖,从出锅到学生手中,需要经历繁琐的流程:
社会骑手送到校门口,交给转运骑手;
转运骑手将餐运到分拣站点;
分拣员按不同楼栋分类;
最后才由负责对应片区的校园骑手取餐配送。
![]()
校园内配送单价低,一般只有1-2元,骑手为了确保收益,通常会攒够一大波订单再集中送出。
这意味着,即使学生的宿舍就在大门口旁边,饭菜也可能在校园里绕上一大圈才送到。
更令人沮丧的是,校园配送服务普遍缺乏透明度。
想在软件上查看校园骑手位置?
基本不可能。
想给配送服务打差评?
很多校园配送系统甚至没有这个功能。
当外卖送到校门口后,美团、饿了么等主流平台上的订单状态就会显示“已完成”,而后续的校园配送部分,则成了算法系统的盲区。
商家、社会骑手、平台都知道你饿着肚子等饭,却无人能改变现状。
利益博弈:四方势力的明争暗斗
目前,校园配送领域已形成四方势力暗自较量的格局:学生兼职骑手、民间组织、学校签约的“正规军”,以及美团、阿里等巨头。
这种多方割据的局面,导致校园配送服务质量如同“开盲盒”。
有的组织效率极高,跑起来比饿了么、美团还快;
![]()
遇到不负责的负责人,吃不吃得上饭就得听天由命。
对于学校而言,引入第三方配送平台常常是出于管理需要。
一方面,学生自行配送外卖可能与校园安全管理规定冲突;
另一方面,零散的配送服务确实可能引发秩序混乱问题。
而各大外卖巨头也看到了校园市场的巨大潜力。
饿了么数据显示,目前高校年订单量已超10亿单,校园用户订单增速超过行业平均增速。
近期,阿里推出全新业务“饱呗运力”,整合校内资源,为高校师生提供即时配送服务。
美团则推出“校园mini仓”,在校园内或周边设立小型闪电仓,覆盖零食、饮料、文具、日用品等高频需求。
![]()
天猫校园也推出了专注于高校场景的全新外卖品牌“天猫校园外卖”,推出“0元配送费,10元起送”的模式。
这些举措显示,巨头们正加紧抢占校园市场这一重要阵地。
破局之道:技术与管理结合的解决方案
面对校园外卖乱象,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探索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江苏省教育厅近期就高校外卖“最后一百米”问题回应称,将从两大方面发力:
一方面全力办好高校学生食堂,凸显公益性,控制运行成本,丰富餐饮服务形式;
另一方面鼓励学校多途径破解外卖配送难题,包括设置外卖柜、划定专门区域等。
![]()
技术手段也被应用于改善校园外卖体验。
一些校园外卖小程序集成AI算法、大数据分析和实时监控系统,实现订单自动化处理与风险预警。
例如,通过AI推荐引擎优化菜单推送;利用GPS追踪技术确保配送路径透明化;甚至采用区块链加密保障数据安全。
流程优化同样是关键环节。
通过引入智能排队系统减少高峰期拥堵;采用分区调度算法协调骑手资源;建立实时评价通道收集学生意见。
这些措施有望将平均送达时间压缩至15分钟内,显著提升服务可靠性。
而人力资源管理的精细化也不容忽视。
建立可预测、可度量、可激励的用工体系,通过精细化排班与弹性用工匹配,结合组合薪酬与差异化激励,
可以在2-4周内将每单人力时耗降低15%-25%,并同步提升骑手收入稳定性与满意度。
![]()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校园外卖市场规模约为40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5年将突破600亿元大关。
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校园外卖的“最后一百米”困境亟待解决。
随着阿里“饱呗运力”、美团“校园mini仓”等专业服务的入场,这场围绕校园配送的争夺战还将继续。
无论各方势力如何博弈,保障学生权益、满足学生需求,都应是各方共同的目标。
毕竟,让每个学生都能按时吃上一口热饭,不应是那么难实现的目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