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婧琦,“爸爸真棒”主笔,国际化教育深度观察者。中科院遗传所硕士,以前编辑基因,现在编辑文字;本文来源:公众号“爸爸真棒” (ID:babazhenbang)。“爸爸真棒”是一个K12原创教育平台,致力于理性、深度、有启发的融合教育探索。
这两天读到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北大毕业5年后,我住进精神病院》。
文章是发生在一个北大毕业生身上的真实故事。从大学二年级到现在,抑郁症伴随了Ta七年。今年7月,Ta住进了回龙观医院——这是北京一所著名的精神卫生专科医疗机构,并且在28病区待了一个月。
文中,作者描述了在抑郁状态时的症状,严重的时候,Ta会“抽自己耳光和打自己的头”,“目光呆滞,身子佝偻,行动迟缓,听到手机消息提示音就升起剧烈的恐惧。可以在不开灯的房间把自己关上一周,甚至更久。”
![]()
作者形容,“身体就像是被装了个‘放大镜’——负面的自我评价会指数级放大,觉得自己‘不配被喜欢/接纳’”;即使面对别人的夸奖,“你很优秀”“你都能考上北大”这样的话,也习惯于在后面加上“那你怎么还能犯错”“那你为什么做不到最好”。
虽然作者最终从医院离开时,已经在学着逐渐接纳自己,但像作者这样深陷抑郁情绪的名校生在中外都还有很多——前不久普林斯顿、康奈尔等名校生相继去世的消息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为什么顶着名校光环的学生,却一步步走上绝路?一个孩子在追求“优秀”的过程中,还能不能保持最基本的健康和快乐?
而在这个问题的另一端,却有一所被称为“世界上最快乐的学校”的地方——英国的夏山学校。它存在了100年,却依旧像来自未来:
在那里,孩子不上课也不会被责骂;老师和学生平等相处,校规全靠学生投票决定……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那里的孩子,并没有就此“完蛋”,相反100年来,它的毕业生中有科学家、教授、作家、律师、医生,也有农场主、手工艺者和工程师。他们不需要用“内卷”证明自己的价值,但都活出了自己。究竟这这一切是怎么做到的?
![]()
如果你是一位想给自己的孩子全天下最好的教育的家长,那么你很有可能听说过夏山学校的名字。
就算没有,你一定也听说过《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巴学园,以不强迫学生学习闻名、在全世界已有50多所的瑟谷学校……这些创新学校的“宇宙起源”,其实都是英国的夏山学校。
![]()
■ 《窗边的小豆豆》
不过,夏山可能也是全世界最让中国家长“惊恐”的学校——
0 1
它的学生拥有极大的“自由”:
上不上课、上什么课由学生自己决定,只要你愿意,可以连续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不去上课,甚至有孩子直到毕业,还是不会读写的“文盲”;
0 2
学校完全由学生“自治”:
校规的制定、公共事务的裁决都是“一人一票制”,5岁的孩子也可以在学校大会上投票,和教职工的票有同等价值,甚至能罢免老师!
0 3
还有,夏山不禁止学生谈恋爱,学生和教师完全平等,甚至可以给教师取外号,
对于违反校规的孩子,给出的惩罚也非常奇葩,比如哪个孩子有小偷小摸的毛病,“惩罚”竟然是给他发钱或者零食……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家长的血压已经高了:这算哪门子学校啊!真的能办得下去吗?难道不应该几天就乱成一锅粥吗?
可是,夏山从1921年建立后,就一直在顺利运行。它始终是一个小众的选择,在校生一般只有几十个,但受到的赞誉可能比任何一所学校都多,人们在提到夏山的时候,将其比喻为柏拉图的理想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和威廉·莫里斯的乌有乡,它也得到了著名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爱的艺术》的作者)、文学家亨利·米勒等名人的力荐。
夏山的墙上写着一句话:
“这所学校建立于100年前,如今仍然领先于自己的时代。”
![]()
近年来,饱受教育内卷之苦的亚洲父母也开始留意到夏山,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有三分之一的夏山学生都来自日本、韩国和台湾,2025年,学校有了4个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
我也查了查家长最关心的学费:和动辄4、50万一年的私立英高相比,夏山的收费算低的,国际寄宿生的全部费用在每年20.6万到31.3万RMB之间(包括20%的税)。不过,想想每年付这么一笔钱,孩子却可能整天在学校里不上课闲逛,确实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
说了这么多,夏山学校的真相,其实都藏在一手创办了这所传奇学校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尼尔校长(A.S.Neill)亲笔写的关于学校的书里。
![]()
■尼尔校长和孩子们
最近,这本经典著作《夏山学校》及其姊妹篇《自由,不是放纵—夏山校长答父母问》已经出了最新翻译版。那些家长最好奇的问题:
这么“乱”的学校是怎么办下来的?
把“不上课”这样的巨大自由给孩子,他们真的还会学习吗?
以及,夏山学生简直像是生活在彼得潘的永无乡里,那么他们长大后怎么样?能考上大学吗?适应社会吗?……
这两本书里统统都有答案。
![]()
我相信,每一个在无休止的教育内卷中挣扎的孩子看了夏山学校的故事,都会心向往之,而每一个苦恼于孩子对学习无感、没有目标和热爱的家长,夏山学校的理念一定会给你另一种看待教育、看待孩子的方式。
关于夏山学校(Summerhill School):
位于北海沿岸的英国萨福克郡(Suffolk)乡间,距离伦敦市中心开车2小时。
夏山一直都只有几十个学生,2025年在校生有45人,与之相对的是,它有5位宿舍教师和10位全职教师,所有的课堂都是绝对的小班课。
目前,夏山最小接受5岁的孩子,最大接受11岁的孩子,16岁时离校(此时想进大学的孩子们一般会去上英式的six forms学校,集中精力学习2年A Level以申请大学)。
夏山提供包括中文、计算机、艺术等在内的丰富课程,13岁以上的孩子可以学习GCSE并参加考试。虽然每年没有几个毕业生,但仍然有学生拿到GCSE科学全英最高分。
01
世界上最快乐的学校
“你想去伊顿,还是夏山?”
“当然是夏山。它给人一种全然自信的感觉。”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夏山,它都称得上“世界上最快乐的学校”。
不仅上不上课全凭自觉,学校也拨出大量时间、大把资源专供孩子们玩耍。在这里,你可以在大自然中自由地探索,游泳,踢球,造小木屋,画画,给娃娃做衣服,自编戏剧演戏,挑战超级难爬的“戴恩树屋”(一位后来拿到教育学博士的女生戴恩在校时搭的),甚至把森林里找到的死鹿带回学校做自然标本……那些从传统学校转来的孩子到了这样的环境里,往往立马丢下学习不管,先痛痛快快玩几个月再说。
![]()
![]()
老实说,哪怕是100年前,很多父母对此也是不能接受的:“花那么多学费就是来这里玩吗?如果孩子整天玩,他怎么能学到东西?怎么通过考试?”
对此,尼尔的回答是:“如果你的孩子玩得足够多,那他用两年密集的学习就能通过大学入学考试,而不是在一所克扣娱乐时间的学校,按部就班地花上5到7年的时间(前提是他真的想通过考试)。”
尼尔相信,孩子只要在童年时代满足了对玩耍的需求,长大一点后自然而然地就会把精力转移到学习和工作上来。想进大学的孩子会努力考出好的A Level成绩,不想进大学的孩子也会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做工程师、进护士学校、从事艺术设计或戏剧表演……而且,孩子们在夏山自由探索时,意识到了“我想学习英语”“我想了解数学”“我想成为艺术家”,这种内在驱动力比任何外部激励都持久。
![]()
■ 早期的夏山学校
他的这种理念,看似非常理想化,在夏山的实践中却被证实是正确的。
那些从5、6岁就在夏山的孩子们,一直都很愿意上课,如果因为生病不得不缺课,会非常伤心甚至会哭起来;而那些因为不喜欢原来的学校而转学来夏山的孩子,一般都会有一个“拒绝上课期”,这段时间的长度与他们对上一所学校的厌恶程度成正比,平均3个月,个别人则要花好几年。但最后,绝大多数孩子都会开始好好上课学习。
比如,13岁的新生温妮转学到夏山后,告诉尼尔,她讨厌所有的学科,尼尔告诉她“你可以自由地做想做的事,甚至可以不上课”,温妮高兴地叫了起来,痛痛快快地玩了好几周。但有一天,温妮突然跑来找尼尔:“能不能教我点什么?我简直无聊透了。”
“你想学什么呢?”尼尔问。
“我不知道。”她说。
“那恐怕我也不清楚。”说完,尼尔就转身走了。
几个月后,温妮再次找到尼尔,说:“我想通过大学入学考试。”从那以后,她每天认真地跟着所有老师学习。她承认自己对这些科目并没有那么感兴趣,但进入大学的目标在不断激励着她。
![]()
有个名叫汤姆的8岁男孩,最开始总爱不断推门问:“我现在该做什么?”可惜没人给他答案。
入校6个月后,如果你想找到汤姆,只要去他的房间,就会发现他呆在浩瀚纸海里,专注数小时绘制一张又一张的地图。有一天一位维也纳大学教授来夏山访问,碰巧遇到汤姆,后来,他跟尼尔说:“我原本想考考那个男孩的地理知识,结果他提到的很多地方我都没听说过。”
第一位来到夏山的日本男孩馆小路童,入校后迅速学会了英语听说,但由于对阅读不感兴趣,在夏山足足4年一节英语课都没上。直到他13岁时,有一天终于受不了“看不懂食堂的菜单”,跑去找老师学习英语,恶补了几个月后,他的英语水平总算能通过考试了。在夏山期间,他很喜欢数学和物理,后来进入了伦敦大学学院读天文学。
![]()
那些支持传统教育的人一般会觉得,社会是残酷的,孩子必须从小接受训练、遵守纪律,将来才能适应工作和学习的挑战;如果孩子小时候没有被迫养成好习惯,长大后就很难再培养了。如果他们从小随心所欲,将来如何在老板手下好好工作呢?如何与其他接受严格教育的人竞争呢?
但尼尔指出,提出这些观点的人是从一个毫无依据、未经证实的假设出发的,那就是:孩子们自己不会成长或健康发展,除非你强迫他们。夏山已经用自己漫长的经验和几百几千个案例否定了这一假设。孩子在自由的情况下,反而能以他自然的方式成长。
但夏山的自由,并不是那种百无禁忌的“绝对自由”,从建校之初,它就有一个核心理念:“自由,而不是放纵”(Freedom not license)。贯彻这一理念的工具,就是夏山的第二大特色——学校大会制度。
![]()
02
“自由,不是放纵”的学校大会制度
“如果夏山的成年人都消失,孩子们仍然会过得好好的。但如果让一所普通学校的成年人都离开,那里就会乱套。”
大人们都说“管孩子是为孩子们好”。可以想象,如果把一群几岁到十几岁的孩子放在一起,让他们自行决定做什么,一定会陷入混乱和无序吧?甚至有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蝇王》,讲的就是一群孩子之间的“丛林社会”酿成悲剧的故事。
夏山的“自由”,为什么没有走向无序和混乱呢?答案就是学校大会。
这个大会非常简单:每周六晚上,所有参与者(从5岁的低年级学生到校长)都聚集在一个房间里,如果有人想要制定或废除某项规则,或者对某个同学老师的行为不满,都可以发言,其他人举手表决。
![]()
会议有一名主席,但这个职位每个人都可以担任,而且有意思的是,经常是刚被举手表决要受到惩罚的学生在下次会议中被指定为主席。
学校的所有校规都是在大会上通过投票决定的,比如每学期开始时会投票决定就寝时间和一般行为规范,还要选举体育委员会、期末舞会委员会、戏剧委员会、查寝员和小镇巡查官(负责报告夏山学生在学校外的不体面行为)等等。
在大会上,校长和老师的提议并不一定会得到更多的尊重,比如尼尔曾经在大会上提出禁止说脏话,结果被否决了(但学生只能在校内说脏话,如果到镇上玩时还说脏话,是要被罚款的);还有一次,他提议禁止在室内踢足球,因为他工作时经常被吵到。部分学生以及大多数教职工支持他,但并未通过,于是他只好继续忍受踢球的嘈杂声,后面的大会上,尼尔一直孜孜不倦地继续提出这个议案,过了很久才终于通过了。
![]()
如果孩子违反校规,比如没有在8点半前起床,或者未经许可骑了别人的自行车、爬上屋顶、在餐厅里扔食物……都会处以罚款或在学校进行20分钟的劳动,但夏山从来没有出现过过于严厉的判决,犯错的孩子也从未表现出对校委会权威的抗拒或憎恨,因为他们知道,这个制度“反对孩子的做法,但支持孩子本身”,而且“被告”总是可以上诉。
有一次,杰克在大会上说吉姆拿走了他的自行车脚踏板,由于证据充分,大家决定吉姆必须把脚踏板还回去,并且不准参加周末旅行。结果吉姆跳起来说“这不公平!我不知道杰克还要用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它在灌木丛中已经被丢了很久了。我当然会把脚踏板还回去,但我的自行车脚踏板坏了,我也想参加周末旅行……”
接下来的讨论十分热烈,大家发现吉姆拿别人的脚踏板的原因,是因为他不知为何已经6星期没从家里拿到零用钱了,现在身无分文,于是投票决定撤销对他的处罚,甚至还设立了一个募捐箱为他筹款修理自行车,最后,吉姆高兴地出发去旅行了。
![]()
可以看出,夏山的学生自治,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学生自觉地参与学校大会,而且良好的自治特别依赖那些不爱闹腾的15-16岁大孩子,他们可以对抗叛逆期孩子的冷漠或反对态度。那么,万一某一年的大孩子恰好都比较“个人主义”,不愿意参与学校事务该怎么办?如果没有人参加学校大会该怎么办?
答案非常有趣:那些少数参与大会的人会投票取消所有规则,指定一名学生或老师成为“独裁者”,让人们尝尝“不民主就专制”的滋味!事实上,在夏山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好几次,每一次都会带来一些混乱,让全校人都头疼得要死,最后,总是会恢复学校大会制度。
“自由,而不是放纵”这个理念背后的含义,就是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因为你要和很多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共用很多设施、一起做事,那么大家都得为了彼此放弃一些自由,遵守一些规则,自由的边界是不妨碍他人。
![]()
但是,夏山的每个孩子也都知道,遵守规则只不过是一种社交礼貌,并不是因为孩子要服从父母,学生要服从老师。如果大家有分歧,可以通过友好协商、有商有量地解决。
如果尼尔在自己的房间里写作,有孩子过来吵闹,尼尔会让他出去,但这并不是因为“我是校长,你要听我的”,而是因为他有安静地工作的权利。
同样,如果孩子不让尼尔呆在他们的教室里,尼尔也只能乖乖出去。这种大人和孩子彼此平等的理念,才是支撑夏山的“自由”的基础。
![]()
03
100年来,夏山学校有培养出“杰出人才”吗?
“我情愿看到学校教出一个快乐的清洁工,也不愿看到它培养出一个神经不正常的学者。”
和很多创新学校不同,夏山已经建立了100多年,许多在校生已经走过了完整的一生,对于童年时代接受的这种不一般的教育,他们自己的人生,就是对它最好的背书。
1949年,英国教育部在对夏山学校的考评报告里是这样写的:
“夏山教育并不与世俗的成功背道而驰:毕业生中有英国皇家电器机械工程兵上尉、轰炸机队长、幼儿园教师、名乐队竖笛手、皇家学院荣誉会员、芭蕾舞明星、报纸专栏作家及四大公司市场调查主管。他们曾得到下列学位:剑桥大学荣誉经济学硕士、皇家艺术学院奖学金研究生、伦敦大学物理学荣誉理学士、剑桥大学历史学荣誉文学士、曼彻斯特大学近代语言学荣誉文学士……”
![]()
2011年,也有人采访了十几个夏山毕业生,他们当中有科学家、教授、作家、律师、医生,没有大学学历的人也都有充实有趣的经历:
有人做农场主,有人开创自己的企业,有一位很有艺术天分的毕业生伊桑,虽然没有本科学历,却被BBC聘用做视觉设计部主管;
还有一位在校时一堂学术课都没上过,毕业时还是个不识字的“文盲”的弗里尔,16岁就去背包旅行100多个国家了,他在印巴战争前线参与过和平行动、成立过孟加拉霍乱防治小队、作为顾问为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的项目募集资金……度过了精彩的人生。(顺便一提,他最后受不了各种不便,在澳大利亚一边打工一边花3个月学会了识字)
100多年来,夏山可能没出多少“天才”,但话又说回来,那些“天才”多半与所处环境无关,无论接受怎样的教育都能脱颖而出。反而是那些居于中间的“大多数”学生,更能受益于夏山的教育。
尼尔很喜欢说:“夏山是一个能让天生有能力且希望成为学者的人成为学者,让那些能力只够做清洁工的人成为清洁工的地方。”
![]()
但到目前为止,夏山并没有培养出一个清洁工,倒是培养出了不少热爱自己工作的手工艺者和工程师。他说,自己对成功的定义是,能快乐地工作、积极地生活,如果按照这个定义,绝大多数夏山的学生都生活得很成功。
最后,虽然夏山看上去像是一个为彼得潘准备的“永无乡”,但夏山的毕业生一点都不想永远在这里做自由自在的孩子,他们长到十六七岁,往往会觉得“学校生活非常无聊”,“玩够了”,等不及要到更广阔的世界里去上大学、工作了。
“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踏入生活之河而毫无惧色。”夏山可能是全世界对这一点做得最好的学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