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博士要去送外卖,我们是否该开设“滴滴博士”“外卖博士”了?
在博士扩招的狂潮下,一个越来越荒诞的念头反而变得“现实”起来——
也许高校真的应该提前布局,
开设 “滴滴专业博士” 和 “外卖专业博士”。
听起来像笑话,对吧?
但如果博士数量继续以现在这种“井喷式速度”增长,
这恐怕不是讽刺,而是预测。
当一所高校一年能招五千名博士时,
你不得不承认:
博士的未来就业方向,真的值得我们重新设计。
![]()
从科研神坛跌落到现实街头
过去的博士是什么?
是科研尖兵、国家人才,是高校、实验室、科研院所的“宝贝”。
他们手握知识,胸怀理想,仿佛天生就应当站在文明的最前沿。
但当博士数量开始几何式增长,
当博士教育从“精英训练营”变成“学历量产工厂”,
博士的荣耀感开始消退,
社会对博士的敬意开始摇摆,
博士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也开始变得脆弱。
于是,一个令人心酸但真实的现象出现了:
博士越来越多,但岗位没有变多。
科研岗位无法无限扩张,
高校编制更不可能以同等速度增长,
企业招聘又嫌“博士太贵”“不接地气”。
最终,博士们不得不让步于现实——
如果专业对口的岗位没有,
那就只好找“能养活自己的岗位”。
如果这个趋势不改变,
博士走上滴滴、外卖、送快递的道路,
真的不是段子,而是一种统计学意义上的必然。
既然就业向现实倾斜,那为什么不提前培养?
既然博士未来的某些职业路径已经被现实“卷”得越来越明显,
那么从教育角度出发,是否应该“提前布局”?
譬如:
✅ 滴滴专业博士
课程包含:
- 复杂路网优化
- 城市拥堵模拟
- 乘客行为学
- 智能调度算法
- 叫不到车时的用户心理干预
既是博士,就必须体现科研深度:
毕业论文可以是——
《大城市凌晨一点叫车难的成因与解决路径研究》。
✅ 外卖专业博士
课程体系包括:
- 路线规划与时间最优化
- 高峰期订单分配模型
- 餐品保温技术参数
- 极端天气配送效率研究
- 顾客差评心理测评
博士论文可以写——
《暴雨条件下外卖配送路径的深度学习调度模型》。
听着好笑?
但如果博士数量继续泛滥,
未来外卖平台也会说:
“优先招博士,因为硕士太多,本科生不够卷。”
荒诞的笑话背后,是更荒诞的现实
为什么这种极端讽刺能刺痛我们?
因为它不是虚构,而是趋势。
博士扩招看似是国家教育资源的投入,
但如果没有足够的科研岗位、产业支撑、创新土壤,
博士扩得越多,教育贬值得越快。
很多博士读到最后会发现:
- 不是自己不够优秀
- 不是导师不好
- 也不是学校培养不行
而是:
社会对博士的需求远没有扩招速度大。
这意味着博士培养正在滑向一个怪圈:
学历越来越高
技能越来越窄
市场接受度越来越低
学历的社会价值越来越稀释
当社会不再为博士“设置相应的岗位”,
博士就不得不“向社会现有岗位靠拢”。
于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博士:
- 去中学教书
- 去银行做柜员
- 去企业做普通职员
- 或者干脆“裸考考公”
- 甚至真的去开网约车、送快递
这种情况不怪博士,
不怪高校,
更不怪学生本身,
它只是一个结构性失衡在加速显现。
![]()
真正的危机不是博士就业,而是博士教育正在“失去方向”
博士教育本来是为了——
推动知识边界、培养科研人才、促进创新突破。
但如果博士教育的结果是——
培养大量不做科研的博士,
培养大量只能靠考试就业的博士,
培养大量最终走向体力劳动岗位的博士,
那么我们必须问:
博士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是资源分配不平衡?
是评价体系过度模板化?
是高校盲目扩招?
还是博士教育本身已经从“科研训练”变成了“学历延长”?
“开设外卖博士”“开设滴滴博士”听着荒谬,
但荒谬的不是玩笑,而是现实。
如果博士不再是知识突破者,
而只是“学历延迟就业体系中的一环”,
那么博士的光环终将彻底坍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