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我是小数。
凡事一研究,就总会出乎意料。
近日中国数据开放发现互联网平台有相关数据信息显示2026年的高等教育毕业人数将高达1593万。
根据现有信息,中国数据开放根据历年数据对202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存在不同情况做出预测分析,具体如下:部分资料预测显示2026年高校毕业生预计为1260万人,这一数据综合了大专、本科、研究生毕业生总数。
另有数据分析指出,基于历年高考人数、出生人口及高校扩招趋势,2026年高校毕业生可能达到1593万人,并预计未来数年毕业生人数将持续增长,2038年或迎来峰值1786万人。
不同来源数据存在差异,实际人数可能受政策调整、经济形势等因素影响。若需精准数据,建议关注教育部或权威统计部门发布的最新报告。
中国数据开放将从历年高校毕业人数、历年高考人数、历年出生人口、历年就业数据、历年研究生毕业人数、历年考公人数,洞察就业与生涯发展机会。
01
我们来看一下2026年高校毕业人数预估1593万。
数据是如何来的
这源于我们看到2000-204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变化的趋势图。
冰冷的数字正在无情剖开就业市场最残酷的生存法则。
2025年将有1222万高校毕业生 (其中博士毕业生占比1.3%约15万、硕士毕业生占比8.8%约107万、本科毕业生占比43.5%约531万、专科毕业生占比46.4%约567万 ) 这一数据仍在持续走高 。
![]()
趋势图显示 2026年将有1593万毕 业生 ,随后的数十年高校毕业生将不断刷新纪录;相较于2020年,2025年毕业生规模激增超40%,预计2038年毕业人数将达到1786万的峰值。
相较于2020年,2025年的毕业生规模增幅已超40%。就业市场的压力,既来自每年持续增长的新增毕业生,也源于往届未就业人员累积的存量,双重压力叠加,让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而这种严峻态势体现在多个方面:
岗位竞争白热化:某央企2024年校招数据显示,平均每个岗位收到简历超200份,热门岗位竞争比突破1000:1。
薪资水平持续走低:智联招聘报告显示,2024届本科毕业生单位就业较2023年下降2.1%,为近十年首次负增长。
就业周期显著延长:调查显示,2023届毕业生平均需要投递50份简历才能获得一个offer,较疫情前翻了一番。
就业压力不仅仅来自每年不断增长的新增毕业生,还有往届未就业的累计存量压力。某互联网大厂人力资源负责人坦言,短短五年间,就业市场的学历门槛已发生明显变化。过去本科生能够竞争的岗位,如今硕士学历已成为标配。不仅如此,多数本科高校招聘时,要求求职者具备 985 院校以上的博士学历;央国企的大部分优质岗位,基础招聘要求也提高至硕士;甚至不少国企规定,只有 211 或 985 院校的硕士毕业生才有资格参与招聘考试。
这场学历通胀引发的就业震荡,正在悄悄重塑就业格局。
02
本科生教育:规模扩张与分布结构
2025年毕业的本科生是2021年参加高考的那批学生,2025年毕业的专科生是2022年参加高考的学生,适龄高考人口的增加以及家长和社会对高等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高考考场,为高校生源的持续增长提供了“燃料”。再加上高校招生规模持续扩张,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高校毕业人数还将保持上升趋势,学历通胀的压力也将持续存在。
问题随之而来,未来10年,每年如何搞来那么多优质就业机会?
从宏观上说,本科生的毕业规模将不断扩张,整体的就业压力逐年递增,优质就业岗位的筛选条件也将越来越严格,
比如很多国央企限制985或者211亦或双一流;但是我们也要思考一点:对于985高校的毕业生和普通高校的毕业生是面临同等的就业压力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
我们进一步细分本科生扩招主要集中在哪些层次的高校?
从报名端来看,扩招主要集中在中下游高校,985/211院校招生扩招的幅度并不是很大,有些高校甚至不怎么扩招。本科生招生人数的增长主要集中在普通本科院校。这些院校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消化海量的达线人数),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使得本科毕业生总量快速上升。
因此,对于普通高校毕业生学历通胀率更大、学历贬值带来的就业压力远大于985高校的毕业生。
从在校学习的资源看,985高校学生有更优质的人均教育资源供自己提升学术水平,比如985高校不仅仅有绝对优质的学术大师数量,师生比例也是远超普通高校,同时他们也拥有更好的学习氛围在无形中影响日常的学习;
从就业角度看,985高校的毕业生找到优质岗位的比例远大于普通高校,在优质岗位有限,岗位与人才供需比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自然出现很多企业要求“双985”或“第一学历必须211以上”等应聘条件;
从学历提升的角度看,985高校的学生有更高的保研率,有的专业保研率超过50%,具备更多的发展机会。
学历通胀是大趋势,但是不同层次高校的学历贬值率差别很大。
未来十多年,每年的高考人数、高校录取人数和毕业生人数都将维持高位。现在的高考录取率已经达到90%。
2025年有1335万考生报名,只要想上大学,人人都有机会。未来2026年,2027年以及以后几年的时间,高考报名人数将会逐年提高。
面对这样的现状,近十年内我们应该怎样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呢?
总不能“凉拌”“躺平”。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要在困境中寻找机遇,该努力还是得努力,只是要在努力的过程中找到更好的方向!其中5项多元路径有:
1、考研(学历提升)
2、考公(一步到位)
3、技能(一技之长)
4、留学(另辟蹊径)
5、军文(待遇优越)
我们通过数据就数量最大的研究生和公考进行探讨。
03
考研,逃离就业地狱的最优解
近年来从研究生考试报考人数和热度可以看出:
在本科学历持续通胀的大背景下,考研成为众多学生主动或被动提升竞争力的选择。研究生年度的招生量也不断扩大,从2013年54.09万人猛增至2023年预计114.84万人,十年接近翻倍。其中专业硕士占比从40%提升至58%,2020年后年均增长率保持在6-8%,显著高于本科生2%的增速。
在校研究生总数从2013年149万人增长至2024年的409.5万人,研究生的存量也是在逐年递 增。
我们再看研究生的毕业人数,2024年研究生毕业人数108.4万人,相比2023年101.5万人,增幅约16%。从数据可以看出,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持续扩大,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这背后既是产业升级对高端人才的迫切需求,也是就业市场学历通胀的现实映射。
研究生的扩张不应沦为缓解就业压力的缓冲池,而需成为产业升级的发动机。
学生希望通过学历提升得到更优质的就业机会,很多优秀的研究生硕士+博士已经是国家科研的生力军,但对于另一部分研究生而言,读研是否真的提升了就业竞争力?还是成为了逃避就业现实的缓冲池?但是无论如何,大部分优质岗位限制硕士以上学历,研究生毕业生的竞争力(尤其双一流高校的研究生)是远大于本科毕业生,考研依然是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最主要途径。
04
考研的难度主要在哪里?
2023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474万人,招生人数114.84万人(博士招生人数15.33万人);2024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438万人,录取人数135.7人;2025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数388万人,录取人数是114.8万人。
考研的难度主要集中在:
1、择校择专业
2、有效复习时间和复习效率
3、学习方法
4、信息不对等
5、高层次大学的保研招生占比越来越大
6、二战比例过半
05
考公真相:宇宙尽头是更残酷的战场
当很多学生和家长意识到即使研究生毕业仍面临就业压力时,考公成为了备受青睐的选择,甚至被称为“宇宙的尽头”。
2021年到2025年国考的报名人数、缴费人数和实际考试人数的趋势变化。可以观察到:报名人数逐年增加,从2021年的157.6万增长到2025年的341.6万;缴费人数也从2021年的125.1万增长到2025年的298.2万;实际考试人数同样从2021年的101.7万增长到2025年的258.6万。
从历年考公报名数据看,报考人数持续攀升,而招录岗位有限,报录比更是触目惊心:2023年国考平均86人争1岗,最热岗位3572:1;学历要求水涨船高,41%岗位要求硕士以上,5年翻了一倍;岗位结构中70%是基层岗,部委岗仅占2%。
本科生招考人数占比逐年下降:本科可报考岗位招考人数虽从2022年的29051人上升至2025年的34555人,但招考人数占比却从2022年的92.99%,降至2025年的86.99%。
虽然2025年“仅限本科”岗位招考人数占比由2024年的11.44%升至13.12%,但与2023年的18.68%、2022年的19.88%仍相距甚远。
本科招考人数占比逐年下降,但研究生招考人数占比有了显著提升。仅限研究生报考岗位的招考人数从2022年的2188人上升至2025年的5142人,在几年间翻了一番。招考人数占比则从2022年的7%上升至2025年的12.95%。
相比2024年国考,2025年国考有近60个岗位的学历要求从“本科可报考”变为“仅限研究生可报考”,这一现象表明,国考的学历门槛提升,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量加大。
国家公务员考试政策越来越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倾斜。
2025年国考公告明确提出,对于2025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报考年龄条件放宽至40周岁以下(本科一般为35周岁以下)。
可见,国考愈加青睐高学历人才。
当供需发生变化,考公的学历“内卷”也进一步加剧,甚至出现了硕士、博士研究生竞相报考乡镇一级基层公务员岗位的奇观。
06
破局之路:虽无捷径,但有方向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难道真的没有出路了吗?
虽然没有轻松的捷径可走,但 绝望中蕴含着希望,只要找对方向,依旧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
一、能力提升;尽早规划抢占先机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能力提升仍是一条值得选择的道路。在能力提升的路上,包括考研或者继续职业技能教育,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①选择大于努力:合理的择校择专业规划,能让你在继续职业技能教育或考研的路上事半功倍。充分了解目标院校和专业技能的报考要求、考试难度等信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②方法决定效率: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有效提高复习效率。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技巧,比盲目努力更重要。
③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考研也好,掌握一技之长也好,竞争都是激烈的,尽早开始准备,能让你有更充足的时间夯实基础、查漏补缺。
④借力前行:如果你自律能力较差,不妨选择一个好的平台,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在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帮助下,沉浸式学习,一举拿下。
考公(事业编):竞争激烈,但值得尝试
考公虽然竞争激烈,但稳定的工作、良好的福利待遇依旧吸引着众多考生。如果你选择考公,就要做好长期备考的准备,了解考试大纲,多做真题,提升自己的应试能力。其中选岗和专注复习是两个上岸的关键因素。
多元选择:另辟蹊径,同样精彩
除了考研和考公,军队文职、出国留学等也是不错的出路。军队文职服务国防、工作稳定,薪资待遇优厚;出国留学则能避开国内内卷与竞争,拓宽视野,另辟蹊径。这些多元化的选择,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可能性。
在学历贬值的时代主动破局
我们可以主动的通过考研,留学,职业技能教育等途径提升自己的个人职业竞争力。积累自己的专业能力;也可以提前规划,提前复习,选择好适合自己的公务员或事业编的岗位并为之努力......做到未雨绸缪、提前布局,才能在这场就业寒冬中掌握主动权;
在充满变数的时代,投资自己永远是最明智的选择!
注:文中数据综合教育部年度教育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数据及专业机构预测报告,部分2024-2025年为预估数值。
来源:数据开放综合自央视新闻、中央网信办、人民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