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粒扎根大地、心怀天下的“好种子”?11月5日,一场以“一稻济世,万家足粮——袁隆平院士的科学家精神”为主题的宣讲活动,在北碚区华光小学举行。重庆市弘扬科学家精神宣讲团西南大学分团为百余名师生带来一堂融科学知识、实践体验与价值启迪于一体的公开课,引领学子们与袁隆平精神展开“深度对话”。
![]()
宣讲活动现场。北碚区华光小学供图
宣讲团以袁隆平的生平为主线,系统梳理其科学精神的形成脉络。从战乱年代艰辛求学的经历,到在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任教期间对遗传学理论的深入探索,宣讲团通过对比米丘林、李森科与孟德尔遗传理论的核心差异,生动阐释了袁隆平不盲从权威、坚持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以及他立足科学实践、勇于开拓杂交水稻研究方向的创新思维。
科研之路从来不是坦途。在讲述袁隆平团队扎根田野的历程时,宣讲团列举了多个感人的真实案例:为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研究团队逐穗检查了1.4万余株稻穗,最终仅发现6株符合要求;1970年云南发生地震,袁隆平仍坚守实验田,确保科研工作不因灾情中断。
![]()
现场小实验。北碚区华光小学供图
为加深学生对育种科学的理解,现场设置了“基因链串珠模拟实验”,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直观感受遗传分离定律,亲身体会选种工作的复杂与艰辛。
从“禾下乘凉梦”到“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宣讲团以袁隆平的两个梦想作为结尾,通过数据对比彰显杂交水稻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如何做一粒好种子?”活动尾声,宣讲团以此发问,引导学生将科学家精神与个人成长相结合,激发对科技强国使命的认同。
![]()
学生互动提问。北碚区华光小学供图
据悉,本次活动是北碚区“科普知识进校园”系列活动的深化实践,西南大学宣讲分团将继续优化内容体系,陆续走进更多中小学,为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注入持久动力。(晏红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