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下午,“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重庆站”启动仪式暨首场活动在重庆大学举行。此次活动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主办,重庆图书馆(重庆市古籍保护中心)和重庆大学共同承办。
![]()
许彤向学生传授古籍修复技巧。
启动仪式后,一场古籍修复技艺体验活动在重庆大学沙坪坝校区A校园逸夫楼门口广场开展。重庆图书馆(重庆古籍保护中心)的古籍修复师们为重庆大学师生带来了手抄经典、碑刻传拓、雕版印刷、线装书装订和古籍修复5项传统技艺体验。
![]()
学生在尝试进行古籍修复。
在修复师的专业指导下,师生们体验了古籍修复技术从手写到传拓、再到印刷的发展历程,深入了解如何保护、维护古籍以及在这些传统技艺中蕴含的科技基因。
“修复一页古籍要先补大洞,后补小洞,一点点去打磨,一本古籍一般都有七八十页,快则半个月到一个月,慢则半年甚至一年。”重庆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 、重庆市第六批非遗保护项目古籍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许彤介绍,修复师需像医生一样“对症下药”,根据每本古籍不同的状况来进行判断并修复,这是一份非常需要耐心的工作。
“我用了40分钟才修复好了一页,而教授我技艺的老师最快可以10分钟完成。”重庆大学本科生院工科试验班学生伍怡卉感慨,通过这次活动,她了解到了古籍修复工作的繁复与艰难,从40分钟到10分钟磨炼的过程,展现了古籍修复工作人员们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和对自身技艺的不懈追求。
![]()
学生们体验传统拓印技艺。
据介绍,“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是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为推进新时代古籍人才培养工作而推出的品牌活动,自2023年启动以来,已陆续在全国百余所高校开展嵌入式古籍保护课程、专题讲座和丰富多彩的体验互动活动,社会反响热烈。
![]()
古籍修复技艺体验活动现场。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副主任萨仁高娃表示,“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活动是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的新尝试,希望通过加强公共图书馆、高校与社会力量的协同合作,进一步普及古籍保护知识,助力古籍保护焕发新生机。
此次“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重庆站”活动后续还将走进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和四川外国语大学,通过举办专题讲座,为广大在校大学生普及古籍保护知识,为古籍保护工作培养后备力量。
上游新闻记者 宋剑 摄影 周本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