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安东尼朗读音频
德国学前教育家福禄培尔说过一句话:
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操在掌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握在母亲的手中。
这句话,不是给妈妈施压,而是说母亲对一个家庭的影响力。
对于大多数家庭,妈妈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养成,三观的塑造,决定孩子未来人生的走向。
然而,当妈妈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有人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邋里邋遢,一不小心就活成了怨妇;
而有的妈妈,看起来有钱又有闲,教育孩子也是手拿把掐。
为什么她们的差距如此大?
其实,就看妈妈们有没有做好“三不管、三不惯、三不说”。
![]()
清华大学教授彭凯平曾在一次央视访谈中说:
父母不可能永远照顾孩子,孩子的未来是他自己的责任。 特别想提示广大父母,不要追求做完美父母,做足够好的父母就可以了。 我们老以为要做到完美无缺,但完美的人设特别容易伤害你。
当妈之后,所有的妈妈都有个习惯:总想竭尽全力为孩子铺好路,管好事。
殊不知,教育孩子要用绵力,顺应孩子的状态与节奏,不该管的事不能管。
![]()
1.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不管
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讲过一件小事。
她说,从女儿开始上小学,自己就不再陪着孩子写作业,只在第一周做一些简单规划。
并不是没有时间,而是她认为这是属于女儿的事。
有一次,女儿圆圆因为贪玩没有写作业,尹建莉也没有责备她。
反倒是女儿自己意识到错误,熬夜了半宿才勉强补完。
老话说:“大树之下无芳草,伤于多阴也。”
养育孩子也是如此。如果事事管教,孩子就一直生活在树荫下,没有阳光滋养,难以长出“芳草”。
有意识地放手,把孩子能做的事,诸如他们的学业、个人家务等还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去面对,才能更好养出独立的孩子。
2.孩子自己该承担的后果,不管
这些年,看过不少令人唏嘘的新闻事件。
有因为缺钱就强拿硬要,最后入室抢劫的初中生;
有和同学关系不好,就大打出手打伤同学的校园霸凌事件;
也有最近沸沸扬扬,为了一己私欲就伤害家人的22岁儿子“弑母骗保”案。
一桩桩新闻看下来,心寒的同时,也发现这些事件背后几乎都有一个规律——
孩子年幼时犯错,因为溺爱和心软,父母不舍得惩罚孩子,以至于孩子长大后酿成更大的错误。
虽然说这句话有些绝对,但正如童书编辑@鱼爸所说:
跟孩子讲一百次道理,不如让他承担一次后果。
只有当孩子真正感受过事情的重要性后,他才能意识到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
所以,妈妈们请记住:
在没有危及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承担事情的后果,绝不是一件坏事。
![]()
3.孩子自己能做的选择,不管
看过一个心理咨询的故事。
母亲带着女儿去做心理咨询,妈妈问:
女儿毕业后,找工作总是换了又换,是不是孩子哪里有问题?
起初,咨询老师也以为是女儿的问题,给女孩做各种检查,并叮嘱女孩做一个自我认识规划。
一周后,母亲带着女儿再次出现在咨询室。
心理老师还没说话,一旁的妈妈却率先开了口:
医生,我女儿自己做的人生规划表有些不适合她,我帮她改正了,没问题吧?
这时候,心理老师才恍然大悟,这孩子本人没有任何问题。
问题在于她童年时期被剥夺了选择权,成年后依然缺乏自主抉择的能力,进入职场后无法独立完成工作,逐渐成为一个“废人”。
正如艾尔菲·科恩在《无条件养育》一书中写道:
孩子学会做正确决定的方式就是通过做决定,而不是遵循安排。
父母要从小鼓励孩子做决定,培养孩子的“主体性”。
在合适的范围内,让孩子自己去试错、去体会、去感受。
只有这样打磨出来的孩子,未来才能顶天立地,成为内心强大的人。
![]()
自古以来,爱孩子很容易,带孩子很难。
就像作家凌悦曾说:
刚出生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孩子的性格是父母一点点塑造出来的,坏习惯也是如此。
和孩子相处时,打骂吼叫是错误的教育方式,但必要的底线也要留好。
![]()
1.不惯没规矩
春节期间,去亲戚家聚餐时看到这样一幕:
侄儿坐在餐桌旁一边敲击碗筷,一边嘴里碎碎念:
饭怎么还不开始?把我喜欢的菜都给我拿过来!
说着还指挥他妈妈帮他拿菜,剩余的亲戚看到这一幕直皱眉头。
有亲戚劝道:“还是注意餐桌礼仪啊!”
但表哥一家无人应答,对小孩的行为熟视无睹。
直到上周,侄儿因为乱按电梯,被关进电梯几个小时都出不来。
他父母才意识到不能再惯着孩子了,结结实实收拾了孩子一顿。
《正面管教》一书中写道:
对孩子来说,没有规矩的爱就像是裹着砒霜的糖衣。
无论多爱孩子,这三条底线不能违背,即不伤害自己、不侵扰他人、不破坏环境。
否则当爱凌驾于规矩之上时,只会给孩子的未来埋下了一颗“无声的雷”。
2.不惯没责任
知乎上曾有网友提问:“为什么现在白眼狼孩子越来越多了?”
一个高赞回答说:
现在很多孩子从小生活在蜜罐里,没有付出只有享受,没有责任心,自然也就没有感恩之心。
想起在书上看到的一个故事。
一个12岁的男孩很喜欢养小动物,却不在意小动物的死活。
男孩妈妈对此也十分纵容,甚至说出“大不了再买一只”这样的话。
后来这个男孩愈发无法无天,性格也变得异常冷漠。
经常对父母大发脾气,有一次因为一点小矛盾就对母亲大打出手。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年龄越小,妈妈越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担当。
让孩子知礼、懂礼,守礼,养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习惯。
![]()
3.不惯没分寸
上周末,班上有个同学妈妈被全班家长表扬了。
原因是,她女儿有个小爱好,特别喜欢戳穿别人的小秘密:
不经过同桌允许,就在班级群发同桌的考试成绩;
偷偷拍下朋友的丑照,发在自己朋友圈里;
这些看起来都是小事,这位妈妈知道后却让女儿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道歉。
她说:
熟不逾矩,亲不越界。世间任何关系,都要分寸在心。
不懂分寸的孩子,会让身边的人对他产生厌恶,人际关系越混越差。
培养“分寸感”,这简单三个字,是妈妈对孩子最大的负责。
![]()
心理咨询师@蔡中元讲过一个故事。
餐厅里,妈妈问儿子:“晚饭想吃什么?”
儿子答:“随便吧。”
妈妈随即追问:“怎么那么没主见,没有随便这道菜,要吃什么自己决定。”
儿子皱着眉头,认真地阅览菜单,随后说:“妈妈,我要吃炸鸡排。”
妈妈一口回绝:“这太上火啦,你还在咳嗽你不知道吗?”
儿子接着又说:“那我要吃海鲜烩饭。”
妈妈语气更不善了:“不行,你吃海鲜会过敏。”
儿子也气急了,回答说:“这不能吃那不能吃,我不吃了!”
妈妈不明所以:“我这是为你好,怎么那么爱发脾气……”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那是因为这样的场面,几乎每天都在生活中上演。
而主角就是你和你的孩子。
又因为太过常见,以至于我们都不觉得上面的对话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其实这段话里,充斥着打压、指责、抱怨等负能量。
看似没有伤害孩子,实则在言语上早已让孩子遍体鳞伤,只是看不见血而已。
苏珊·福沃德在《中毒的父母》一书中写道:
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也就是说孩子会通过和父母的沟通细节,来建构对自我的认知。
你无意中的一句赞美、鼓励或认可,或许就是滋养孩子心灵最好的心理暗示。
![]()
所以,这里建议妈妈们在教育孩子时,不说这三类话:
1.打击自信的话,绝不说
例如:“你为什么这么笨!”“我说了那么多次,你总是做错!”“简直没救了!”
当父母使用带有质疑性和指责性的语言“一直”“总是”和“为什么”的时候,父母可以只是想单纯地指出孩子的错误。
可他们听到耳朵里的却是:“我好差劲!”“我做不好一切!”
长此以往,只会消弭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陷入习得性无助里,提不起做任何事的兴趣。
2. 有抛弃感和威胁感的话,绝不说
例如:“再哭我就不要你了!”“我要把你送到老家去!”“以后不会再管你了!”
相信有不少妈妈在带娃烦躁时,会选择“吓唬”的方法来逼孩子乖乖就范。
而且发现效果惊人,孩子真的不再哭闹了。
但不得不给大家提个醒,这类话说得越多,孩子越可能变成:
被迫屈服,内心充满对父母的不满,最终叛逆;
缺少安全感,内心逐渐崩溃,最终变得敏感多疑。
3. 比较伤人话,绝不说
例如:“你看别人家孩子!”“如果你成绩比xx更好,那你就真的不错!”
这是最伤人的话之一。
它看似在勉励孩子,实则是对孩子的否定,长期被比较的孩子,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正如爱因斯坦说过:
每个人都身怀天赋,但如果你用爬树能力评价一条鱼,它将一辈子相信自己是个笨蛋。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真正的教育就是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鼓励孩子勇往直前。
![]()
最后想给妈妈们分享一段话:
所有人都催着你做一个“好妈妈”,可“好”的标准天天在变,怎么也赶不上。
妈妈们不必太过焦虑,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完美妈妈”,你所做的一切就已经足够好。
妈妈们也不必太过担心,你只需在上面这些小事上教育好孩子,抓好健康、品行、安全,就能轻松养出优秀的孩子。
点亮,与妈妈们共勉!
作者 | CC
主播 | 安东尼,朝鲜冷面下藏着一颗韩国烧烤的心。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6十点读书·听书×夜灯日历
2026年,十点读书×人民日报出版社,从上万本好书中精选出365本好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清单。
诺奖作品、经典名著、影视原著…各类型全覆盖;
雨果、莎士比亚、加缪、老舍、萧红…一次读过瘾。
扫码即听,省去一切挑书、选书麻烦。

而且每本日历都可以绑定3个手机号,全家都能听。
自带的小夜灯,轻轻一触、即可照明,照亮每一位认真生活的普通人。
现在下单,直接“拍1发9”不要错过~
「 2026十点读书·听书×夜灯日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