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重庆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依托两江新区国家级新区,撤销江北区、渝北区,设立两江新区行政区。
原江北区、原渝北区部分区域和北碚区部分区域纳入两江新区行政区。
行政区划的整合为重庆民航发展可谓带来实质性利好。
我们知道重庆机场虽然叫江北机场,但实际上在渝北区。
而中心城区所占的面积与整个重庆相比并不大,但中心城区就有9个区。
![]()
![]()
自2020年以来,重庆江北机场旅客吞吐量一直稳定在西部第二的位置,但是也面临着较为激烈的挑战。
2025年1-9月份,重庆江北机场旅客吞吐量3986万人次,同比增长2.31%。
而老对手昆明长水机场3913万人次,同比增长4.47%。
虽然还落后于重庆江北机场,但增速明显更快。
重庆方面也敢大意,在全力以赴推动民航发展。
2020年11月,总投资约225亿元的五期扩建工程开工建设。
2024年12月26日,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第四跑道正式投用,成为继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之后全国第三个,中西部第一个拥有4条跑道的机场。
2025年4月9日,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正式投用。
T3B航站楼作为“卫星厅,总建筑面积36.3万平方米,仅承担飞机停靠、上下旅客等功能。
至此,江北国际机场形成了“3座航站楼+1座卫星厅+4条跑道” 的运行格局,能满足终端年旅客吞吐量8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20万吨、飞机起降量58万架次的运行保障需要。
基础设施只是一个方面,关键有经济发展,要有出行需求才能。
此番,重庆撤销江北区、渝北区,设立两江新区行政区对重庆民航发展肯定是重大利好。
主要有三个方面利好。
一、提升经济推动力和消费支撑力
两江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整合原三区核心资源后,将形成 “产业集聚+人口导入 + 消费升级”的综合效应,为重庆民航带来增量客源与高质量需求。
一是商务客源扩容。
原江北区(金融、商贸核心)、渝北区(临空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资源将进一步整合,新区内总部企业、跨境电商、高端制造等产业的集聚效应会显著增强,带动跨区域商务出行需求增长(如企业高管差旅、商务会展客流),这类客源对航班时刻灵活性、舱位等级的需求更高,能提升民航客票收益水平。
二是消费客源升级。
新区整合北碚区部分区域的生态旅游资源(如缙云山、北温泉),可打造“都市商务+生态度假”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吸引周边省份及国际游客通过民航入境消费,同时新区人口导入带来的居民收入提升,也将推动休闲旅游、跨境购物等消费类航空需求增长,为重庆民航培育稳定的增量市场。
二、交通枢纽联动集聚
民航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 “空地联运效率”,行政区划调整将推动两江新区内机场与地面交通的深度联动。
轨道交通衔接加速,原三区轨道交通网络(如重庆轨道交通3号线、9号线、10号线)分属不同区域管理,新区成立后,可统筹推进轨道交通向机场周边的延伸与加密,同时优化机场大巴、网约车的跨区域调度,提升旅客“门到门”出行效率。
临空经济区功能整合,原渝北区临空经济区与江北区商贸物流资源将实现一体化发展,新区可围绕江北机场打造“航空货运+跨境电商+物流仓储”的产业链集群,推动机场货运与新区内物流园区、保税区的无缝衔接,提升重庆民航的货运竞争力,助力其打造区域性航空货运枢纽。
三、政策资源集中倾斜
作为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将获得更多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与资源投入,这些政策红利将直接反哺民航领域。
民航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借助国家级新区的政策优势争取资金、土地等资源支持,统筹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提速。
航空业态创新试点落地,新区可依托“国家级新区”的试点权限,探索民航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创新,如“航空+跨境金融”“航空+高端制造”,同时吸引航空公司在新区设立区域总部、运营基地,推动重庆民航从“运输枢纽”向“航空经济生态圈”转型,提升其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民航枢纽地位。
实际上,方大海航的国际总部已经落户重庆渝北区。
祝愿重庆民航业发展越来越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