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江苏射阳一市民因银行卡被冻结,意外发现自己竟为他人承担了 50万元银行贷款担保,而这与他2023年2月承诺的5万元担保金额相差悬殊。事件背后,涉事银行的操作疑点与市民的维权诉求,引发对金融业务合规性的关注。
![]()
据该市民回忆,2023年2月,射阳农商行信贷员胡明与贷款人戴明一同找到他,请求为戴明的贷款提供担保,当时双方沟通的担保金额明确为5万元。“胡明当时还说‘不一定放呢’,我想着帮朋友一把,又信任银行,就没多犹豫。” 市民表示,胡 * 明当场拿出空白格式合同,仅让他在签字页签名,合同中关键信息如金额、期限等均未当面填写,他基于对银行的信任完成了签字。
![]()
两年后,市民因银行卡无法正常使用前往银行查询,才得知自己名下有一笔50万元的担保贷款未偿还,导致账户被冻结。“我根本不知道是50万,当初说的明明是5万!” 市民当即提出查看担保材料,结果发现除签名外,合同中所有手写内容均非本人填写,也未经他授权;更让他生疑的是,材料中的面谈记录显示 “戴明2018年起在海河镇从事种植”,但戴明提供的土地承包合同起始时间为 2021 年,时间线明显矛盾,且他怀疑该承包合同及所盖印章存在造假嫌疑。
![]()
随后,市民多次向射阳农商行陈述情况、反映疑点,却未获理睬。他找到当初的经办人胡 * 明,对方在录音中表示,自己原本并不批准该笔贷款,但 “申请人找人了,‘上头’让人操办的,我也没办法”。这一回应让市民更坚信此事存在违规操作,怀疑有人故意串通、欺诈骗贷。
目前,该市民的正常生活因账户冻结受到影响,他明确提出诉求:希望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盐城监管分局及相关部门介入调查,核实2023年贷款担保合同的签署过程、材料真实性,惩治参与故意欺诈骗贷的相关人员,还自己一个公道。“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理应严格遵守合规流程,怎能任由虚假材料通过、随意变更担保金额?” 市民期待监管部门能彻查真相,维护普通民众的合法权益,规范金融机构的业务操作。(来源:市民网 ,纵观盐阜 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