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是中国最高学历的象征,意味着科研、创新和探索的极致,是学术金字塔,顶端的一群人。而如今,博士似乎正在“走下神坛”。
![]()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公布了2026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拟招生人数高达5000人,其中校本部预计招收4000人。要知道,2025年交大博士招生总数约4000人,这意味着一年之间,博士招生规模将增加1000人以上。5000,这个数字听起来有些惊人。
如果把交大的扩招放在全国范围看,它确实属于顶尖阵营。浙江大学2024年博士招生约4800人,预计2026年也将突破5000人,清华大学2025年博士约4500人,北京大学略低一些,基本在4000人左右。换句话说,交大此次扩招几乎追平了清华、浙大,正式迈入“博士5000俱乐部”。从数量上讲,这无疑是交大研究生教育版图的一次大扩张,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博士扩招,究竟意味着教育实力的增强,还是博士含金量的稀释?
![]()
如果放在全球高校体系中,这个数字显得更加“庞大”。哈佛大学2024—2025学年博士授予人数为1444人,新录取博士1366人,在全美高校中排名第11位。也就是说,交大一年的博士招生量,是哈佛的三倍多。如果把美国前20所高校博士毕业生加起来,总共约1.4万人,交大一个学校就占了其中的三分之一。
![]()
这听起来令人自豪,却也令人担忧。哈佛与交大的办学体系、学术资源、科研经费、导师配置完全不同。博士培养并不是“多招几个学生”那么简单,它意味着导师时间的分配、项目资源的支撑、科研环境的保障,这些才是博士培养质量的根基。
有网友认为,这一波博士扩招,其实和就业形势密切相关。“博士扩招,不是培养科研精英,而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这样的声音在网络上屡见不鲜。表面看,这种说法似乎偏激,但并非毫无根据。在本科已成为普世教育、硕士逐渐普及化的今天,研究生教育的层次正在被重新洗牌。
硕士学历因为年限短、应用性强,越来越接近职业教育,而博士教育原本是科研型、探索型的精英培养方式,如果扩招过快,势必会带来博士泛化的问题,博士越来越多,科研岗位却没有同步增长,结果就是学历更高,就业更难。
![]()
不少人担忧博士扩招会导致“学历贬值”,有人调侃说:“以后硕士不够卷,大家都得读博,最后是不是得去卷博士后?”这句玩笑背后,其实是现实焦虑。当学历不再稀缺,竞争的焦点就会转向经验、资源和能力。更深层的问题在于,高等教育体系是否能为这些博士提供匹配的发展路径。
如果科研岗位有限、企业吸纳不足、学术生态僵化,那么博士扩招带来的可能不是知识红利,而是就业内卷。对个人而言,教育成本更高,时间成本更长;对国家而言,人才培养投入增加,但产出质量未必提升,这并非教育的理想状态。
博士教育的核心不是数量,而是质量。不是招多少,而是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博士的本质是创造新知识,而不是获取新学历。交大是中国顶尖高校之一,其博士教育长期代表着科研的高水平与就业的高质量。但如果扩招后的资源配套、导师精力、科研项目不能跟上,即便是交大博士,其社会认可度也可能逐步削弱。真正的博士教育,应该坚持精英化培养,注重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力,而不是追求数量的扩张。
![]()
从国家层面看,博士扩招确实有助于提升整体科研人才储备,也符合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方向。但从教育规律看,博士教育属于金字塔顶端的训练,需要时间、资源和沉淀。如果培养体系过快膨胀,质量跟不上,最终可能损害博士学位本身的社会价值。
博士教育的意义,不在于多,而在于强。当博士数量变成衡量高校竞争力的指标时,也许我们更应该问一句:这些博士,真的能代表科研的未来吗?
那么大家对此又是怎么看?欢迎留言评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