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周年之际
大兴区融媒体中心发起
“平南抗战记忆”征集活动
在我们征集的众多作品中可以看到
许多参与者亲身探访了
大兴区的红色教育基地
通过实地瞻仰与学习
深刻缅怀革命先辈
感悟历史的厚重
其中有两位实地探访者
王青、刘云
写下的观后感让人印象深刻
下面跟小兴兴一起来看看吧
王场村地道遗址博物馆
![]()
![]()
![]()
![]()
王青 摄
当我站在王场村青灰色的砖墙前,讲解员指着墙角一处不起眼的圆洞说道:“这就是地道的活扣,横根木棍架砖,脚一推就是活门。拿脚一推,它就露出地道来,就跟演电影《地道战》里差不多。”这个场景仿佛出现在眼前。
猫腰钻进复原的地道入口时,双脚不自觉地发沉,终于明白为何老人们常说“钻地道要练蛤蟆功”。夯土墙上交错着暗褐色纹路,细看是当年挖掘时铁锹留下的刮痕。展柜里那份《平南抗战日记》中记载着,1944年春节前后,苏玉振书记就是猫在这不足一米五的地道里,蘸着冻住的墨汁批改文件。
西厢房的枣木纺车最惹人驻足。泛着油光的纺轮轴芯处有道深逾半寸的磨痕,那是李焕章妻子日夜纺线放哨的印证。讲解员介绍道:“原本防土匪的‘蛤蟆蹲’,逐渐扩成能藏百余人的地下堡垒,成为平南地区抗日斗争的重要依托。”
最令我震撼的是一面大兴籍烈士英名录,上百个姓名镌刻着生命的重量——他们中许多人牺牲时不过二十岁,却用鲜血在永定河畔铸就了不朽丰碑。
![]()
![]()
![]()
李振凯 摄
地址:大兴区庞各庄镇王场村
第十一区红色文化博物馆
![]()
![]()
![]()
刘云 摄
走进位于大兴区榆垡镇辛安庄村的第十一区红色文化博物馆,馆内肃穆氛围瞬间将人带回那段烽火岁月。这座展厅面积265平方米的专题馆,以300余件套实物和详实的历史资料,生动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永定河沿岸军民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的壮烈篇章。作为普通参观者,我从踏入展馆的那一刻起,便感受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召唤。
驻足细看,玻璃展柜中陈列的一盏煤油灯、一颗颗锈迹斑斑的弹壳、用过的木梯,瞬间将人拉回那个物资匮乏却信念如铁的年代。讲解员提到,这些物件大多由当地村民捐赠,每一件背后都藏着舍生忘死的故事,令人无不动容。
站在展区前,我蓦然领悟这座博物馆的意义:它不仅是历史的陈列馆,更是精神的火炬台。今日的安宁正是先烈们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信念换来的馈赠。走出博物馆时,阳光洒在辛安庄街道上,耳畔似乎仍回响着讲解员的话:“永定河的水永远向东流,而红色的根脉,始终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
![]()
![]()
刘云 摄
地址:大兴区南辛路与辛安庄街交叉路口往南约120米
历史如镜
照见民族伤痕刻骨
英魂为炬
点燃复兴征途长明
每一次回望卢沟晓月
每一次触摸抗战遗址斑驳砖石
都在警醒后人
自强求进
方为对先烈最深沉的告慰
编辑整理:涂玲
审核:张晶晶 曹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