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我们需要看到自然的价值,它会给我们带来很多难以量化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而对自然的损害也会造成诸多潜在危害。”近日,生物多样性平台召集人、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前总干事马可·兰博蒂尼在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上强调。
围绕如何协同应对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双重危机,中国环境报记者专访了兰博蒂尼。他指出,加速能源系统转型并推动全球食物系统根本性变革,是扭转局面的两大关键支点。
![]()
图为生物多样性平台召集人、世界自然基金会前总干事马可·兰博蒂尼。图片来源: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
协同应对气候和自然危机,需要能源与食物系统的转型
“人类空前的发展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掠夺之上。”兰博蒂尼指出,过去50年间,全球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平均下降了约三分之二,地球变得越来越热,气候也更加不可预测。
要真正解决气候和自然危机,兰博蒂尼认为,必须聚焦两个最基本系统的转型。
一个是向可再生清洁能源的转型。“实际上这已经在进行中了,但现在需要加速,中国在这一领域始终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兰博蒂尼指出。
另一个转型——即食物系统的改革却相对滞后。“食物系统造成了全球约四分之一的温室气体排放,更是导致超过70%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因。”兰博蒂尼解释道,当前为农业生产而砍伐森林的传统农业模式,不仅加剧气候变化,更通过污染环境、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而危及生态安全。
兰博蒂尼呼吁,必须推动一场全产业链的系统性变革。“我们需要以可持续的方式生产作物,减少农药使用,实施可持续的渔业管理。同时,消费者的饮食选择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这一转型。”
保护自然就是保障发展,认知转变是环保事业的根本动力
兰博蒂尼指出,在推进生态保护工作的过程中,坚持尊重自然的理念十分重要。
“中国实施的‘三线一单’制度(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以及国家公园体系等‘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为全球提供了重要借鉴。”对于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取得的成就,兰博蒂尼给予了积极评价。他认为,中国积极落实“30×30”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目标(即到2030年保护至少30%的全球海洋和陆地),通过生态保护红线来守护关键生态系统,是一项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
与此同时,中国向世界,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传递了一个强有力的信息,即“投资自然不是以牺牲发展为代价,恰恰相反,它是在为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谈及人工智能(AI)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应用,兰博蒂尼认为这是一把“双刃剑”。
“如果运用得当,AI将成为强大的助力。”他表示,AI在快速分析数据、监测物种动态、预测环境趋势以及构建预测模型方面能够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能帮助政府和企业做出更科学的决策,推动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但AI同样可能被用于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影响公众认知和行动意愿。”此外,AI自身巨大的能耗也是必须面对的挑战。兰博蒂尼呼吁,必须建立有效的伦理监管框架,同时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来降低其碳足迹。
回顾自己数十年参与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历程,兰博蒂尼表示,人类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让他看到未来的希望。
“最重要的改变,是我们看待自然的方式变了。”他解释道,过去人类将自然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免费资源,可以任意索取。“现在,科学已经明确告诉我们,自然是有限的,也是脆弱的。破坏自然、导致物种灭绝,不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对我们自身未来构成实质性风险的行为。”
当人们普遍认识到“破坏自然就是在摧毁我们自己的未来”时,生态环境保护就不再是一种额外的负担,而是对自身生存与繁荣的必要投资。这种认知转变,是全球环境保护事业最根本、最令人振奋的动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