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知道楼兰,都是因为王昌龄的那首诗——《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中的大唐将士,在漫天黄沙中浴血奋战,铠甲都被磨穿了,却依然抱着不打败楼兰誓不归还的信念。
提到“楼兰”的古诗数量众多,尤其在边塞诗中频繁出现,成为象征敌国或建功立业的意象: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马蹄经月窟,剑术指楼兰。”(高适《东平留赠狄司马》);
“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辛弃疾《送剑与傅岩叟》)……
这不禁让人好奇,楼兰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又做了什么事,能让中原人对它有如此深的恨意?
甚至在数百年后,还被诗人反复写进边塞诗里,当作要攻克的目标?
01
楼兰本是西域一个古老的城邦国家。它位于今天新疆罗布泊西北岸,正好处在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上。
在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初步形成之时,从长安西行的商队和使团,出了阳关,沿罗布泊北岸走,第一站就是楼兰。
再往西,才能分叉去于阗、疏勒、大宛,换句话说,谁拿下楼兰,谁就捏住了东西方贸易的“水龙头”。
![]()
想象一下当时的景象:茫茫沙海之中,楼兰就像一座孤独的灯塔,为往来于东西方的旅人提供食宿、补给和向导。
它凭借地理位置,成为连接东西的咽喉要道,也因此积累了最初的繁荣。
但成也地理位置,败也地理位置。
西汉初期,北方匈奴势力强大,不断向西扩张,西域诸国纷纷臣服。楼兰也不例外。
它地处汉与匈奴两大势力之间,就像夹在两块巨石间的一棵草——生存之道,唯有左右摇摆。
于是,我们看到楼兰开始了它艰难的“双面人生”:
一方面,它不敢明着得罪汉朝,仍旧接待汉使;
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听从匈奴的命令,屡屡拦截、劫杀汉朝使团,扣押使者,并向匈奴单于通风报信。
《汉书·西域传》记载,楼兰曾“数为匈奴耳目,令其兵遮汉使”,许多汉朝使臣和商队就这样命丧大漠。
![]()
可以想见,当时汉朝朝廷对楼兰的反复无常何等愤怒:你一边收着我的礼物,一边砍着我的人?
于是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将王恢率领大军兵临城下,轻骑七百便擒获楼兰王,楼兰王只得表示臣服。
但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匈奴一来打,楼兰又赶紧低头送质子、纳贡称臣。它甚至想出一个“公平”的办法:把两个儿子分别送到长安和匈奴作人质,以示“不偏不倚”。
这种摇摆策略,看似聪明,实则彻底激怒了汉朝。
02
随着丝路贸易日益频繁,楼兰要为过往汉使提供粮食、饮水、驼马和人力服务,负担很重。
当地民众怨声载道,统治者则再次悄摸摸地倒向匈奴,导致汉使遭袭的事件屡屡发生。
直到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一场惊天动地的斩首行动改变了一切。
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出使楼兰,当时的楼兰王安归(一说尝归)想到自己做的亏心事,不敢亲自接见。
傅介子假意要离去,一路吆喝:他带着大量金银丝绸准备赏赐西域各国,既然楼兰不接,就送给别国了。
安归果然中计,亲自来见傅介子,酒宴之上,傅介子一声令下,两位壮士从帐后闪出,瞬间刺杀了安归。
事出突然,楼兰群臣一时惊惶失措。
![]()
傅介子镇定宣示:“安归负汉,天子遣我来诛王,当更立王弟尉屠耆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
一句“汉兵方至,毋敢动”,稳住了局面。
随后,汉朝扶持一直在长安做质子的尉屠耆回国即位。
新王深知故地难守,且亲匈奴势力盘根错节,于是果断决定:迁都!他将都城向南迁至扜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并改国名为“鄯善”。
从此,“楼兰”作为一个政治实体正式退出历史舞台,“鄯善”登上了舞台。
03
有趣的是,“楼兰”从现实政治中抽身,却以一种更强大的方式存活下来——成为文学与军事文化中的一个符号,一个象征。
为什么诗人们如此钟情于“楼兰”?
因为傅介子“立威异域、计杀楼兰王”的故事,实在太符合中原王朝对边功的想象。
它展示了一种精准、强硬而高效的战略风格:不费大军,不需长期屯兵,只凭胆识与计谋,便定一国之事。
![]()
所以自汉代以后,“破楼兰”、“斩楼兰”逐渐成为诗词中象征平定边患、扬威绝域的经典意象。
楼兰,早已不是那个绿洲上的小国,而成了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历朝历代对边疆安宁的渴望,对叛逆者的惩戒,对胜利的誓言。
真实历史上的楼兰,最终沉默于沙海之中,成为一片废墟,等待近代考古学家重新发现。
而文学世界中的楼兰,却一直在唐诗宋词中反复“被征服”,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豪情与梦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