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州都城位于辽宁新宾县永陵镇苏子河北岸,有佛拉古城和赫图阿拉两城。1597年,努尔哈赤首次在此建设山城,到1621年迁都辽阳,此地作为努尔哈赤的驻地共24年。为什么努尔哈赤要定都在永陵呢?
建州女真,主要分布在辽东到鸭绿江之间的山区,地形崎岖。因此,满洲五部基本分布在河谷之间,苏子部分布在苏子河沿岸、浑河部和哲陈部分布在浑河沿岸、完颜部分布在苏子河上游,而董鄂部分布在鸭绿江的支流大雅河流域。苏子部是满洲五部的核心,明朝的建州三卫多处遗址都分布在苏子河沿岸。我们仔细看苏子河沿岸的立体地形图会发现:苏子河沿岸只有两块较为开阔的平地,一块在上夹河镇,另一块就是永陵镇。
![]()
![]()
苏子河地区地形图
上夹河镇就是建州女真著名的古城——古勒城所在地,此城是建州右卫首府,曾经两次被李成梁攻陷,最终被捣毁,沦为废墟。努尔哈赤是建州左卫后裔,其祖先就基本生活在永陵镇一带。努尔哈赤统一满洲五部之际,鉴于历史的渊源,以及古勒城荒废的现实,也只能选择在永陵镇建城。
从军事防御的角度来说,永陵镇比古勒城也更有优势。永陵镇距离明朝辽东需要二日程,而古勒城距离辽东则只需要一日程。一日程的优势在于贸易更为方便,但缺点是更容易遭到明朝的军事打击。考察了女真的城堡会发现,海西女真的叶赫山城、哈达城、建州女真的古勒城、董鄂城、萨尔浒城、界凡城等都在辽东马市一日程内,将城建在马市附近首先考虑的就是便于互市,但这些城堡几乎都曾被明朝攻陷,部落遭遇过毁灭性的灾难。距离二日程虽然也安全不到哪里去,但毕竟有一天的反应时间,是有利于避免被袭击的。
![]()
佛阿拉城的位置
因地形因素限制,建州女真地区的道路都在河谷内,所以从明朝、朝鲜、蒙古、海西等地到达建州的路线都是固定的——沿着河谷前进,缺少变化。这种地理形势非常有利于防御。努尔哈赤在河谷的两岸高山上修建了一些烟台、瞭望台、堆积石木,用于传递军情,和设置障碍。在萨尔浒之战中,努尔哈赤就能够根据河谷地形判断明军的来向,并可在狭窄的峡谷进行拦截和防御。
1587年,努尔哈赤在接近统一建州女真之际,下令建设了第一座首府——佛阿拉城,“佛”在满语中是旧的意思,“阿拉”是低矮或平顶的山岗(类似于汉语中的“原”或者“坪”),因此,佛阿拉城又俗称为旧老城。如果完全意译,那就应该称为“旧坪城”。
![]()
旧老城建设的哈尔萨山上,是名副其实的山城。明朝称呼此地为“建州老营”或者虎城山寨,这里曾是建州左卫的驻地,李满住、董山曾在此设营居住。成化年间,明朝和朝鲜两次联合出兵建州,将古寨毁灭。而努尔哈赤选择此地重建军事基地,颇有复兴建州的寓意。
最早的城实际为军事城堡,基本分布在高山之上或险要的地方。例如先周最早的都城为京,也就是高丘之上的意思。女真各部的城寨也基本建设于高山之上,如叶赫城、乌拉城等都是山城。由于缺乏文献的记载,我们已经难以了解女真早期各城堡的具体构造,但我们却可以通过旧老城了解一二。
1588年,朝鲜唐官家丁与御通事河世国等使者到达了建州,记载了旧老城的主要布局;1595年,朝鲜南部主簿申忠一奉命出使建州,他在建州这段时间广泛收集情报和信息,最终写出了《建州纪程图记》的报告,成为研究建州早期政权最重要的资料。该报告对佛阿拉城有较为详细的记载。结合朝鲜的考察记录,以及清朝后来写的《清实录》《满洲实录》等文献,再加上史地学者现场的考察研究,人们已经基本搞清楚的佛阿拉城的地理位置和布局。
佛阿拉城缘山势修建,为三层结构,一层比一层高,所谓“筑城三层,启建楼台”。最内为木栅,位于山头上,是努尔哈赤的驻地。木栅是女真部落最常见的防御建筑,是用木材联结成栅栏。木栅是圆形结构,内部有一道墙将之分为东西两院,东院是会客和祭祀场所,具有行政和宗教职能,西院为居室。这种“东政西居”的模式是后来清朝皇宫“前朝后寝”布局的源头。第二层为内城,其城墙修建在山腰上,主要居住的是努尔哈赤的亲族。内城的还修建了祭祀的建筑——祭天坛。第三层为外城,其城墙又比内城墙低,居住的是重要的将领及其家族,舒尔哈齐的木栅也在此中的一个山头。
![]()
佛阿拉城布局情况
佛阿拉城之外还有另一道防线,被称为“套城墙”,城墙之内被称为套城。该城墙修建于平地之上,主要作用是连接佛阿拉城外围的关隘险要,形成一道防线。该城墙形成的防御圈一共80里,觉尔察城和赫图阿拉城都在套城之内。
![]()
史料中的佛阿拉城城郭结构变化示意图
很明显,佛阿拉城的城市布局和中原城市如出一辙,其建造方法必然学习了中原。中原城市一般也分为内城、外城。在都城中,还有皇城,而佛阿拉城中的木栅则类似于皇城。
1603年,努尔哈赤又建赫图阿拉城。如果说佛阿拉城是城堡,那赫图阿拉则是城市。佛阿拉城位于山上,虽然易守难攻,但缺点也十分明显。第一是人口容纳量有限,功能单一。受制于地形因素,佛阿拉城的内城只能居住400户人家,基本以军事职能为主,不具备经济职能;第二,城中缺乏水源,城内只有水井四五处,所有每天都需要大量的人去山脚的河里打水,非常不便。
![]()
努尔哈赤的木栅布局图
随着努尔哈赤统一的范围越来越大,投归努尔哈赤的部落越来越多,佛阿拉城已经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因此,努尔哈赤迁都在到羊鼻山北端的低缓山丘上,这里地形比较平坦,出入更加方便,土地更为肥沃。根据朝鲜李民寏《建州记闻录》记载,赫图阿拉城“筑内城则木石杂筑,高可数丈,阔可容三万众”。该城总体上是南高北低,中间低洼,有一口竖井,“千军万马吃不净”。
赫图阿拉的内外结构和佛阿拉城基本一致,因而不作过多介绍。强调一点的是:赫图阿拉具有生产职能,其南北专门生产箭头,北门专门生产铠甲,而东门则修建了仓库,用于囤积粮草。
![]()
赫图阿拉城的建筑:中原风格
城市的形成是国家出现的重要标志。自佛阿拉城建立后,努尔哈赤就在城中称王,“始定国政,禁悖乱,戢盗贼,法制以立”,初步建立了政权。赫图阿拉建成后,标志着建州国家进一步完善和壮大。随后,努尔哈赤在对朝鲜、蒙古的外交文书中将自己的国家称为“建州”“女真国”等,自称“建州国汗”“女真国主”等,一个新兴的东北民族政权正悄然形成。
参考资料
王颖《佛阿拉城空间格局特点及生成动因研究》【沈阳建筑大学】
王思湛《明末佛阿拉城人居空间研究》【沈阳建筑大学】
赵展《赫图阿拉城的兴废与历史意义》【中央民族大学】
《努尔哈赤全传》是清史学家阎崇年创作的长篇历史传记,历经三十年修订完善而成通俗版本。全书记述其以十三副遗甲起兵、统一女真诸部、创建八旗制度、制定满文及建立后金政权的历程,涵盖古勒山之战、萨尔浒之战等关键战役。通过“天合、地合、人合、己合”的“四合”脉络,解析其在明朝、蒙古与叶赫部多重势力中的政治策略,并揭示其与李成梁关系及十二桩历史疑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