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你在街上看到一串葡萄,表面像“烂的”,混杂着泥土和白斑,有些地方的“皮”都破了。
那大概都不会去捡,脚痒的甚至会上去踩一下,看看“爆汁”效果。
但如果放在博物馆里,那就是了不起的至宝了。
![]()
它就是定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北宋葡萄一串。
上世纪60年代出土于河北定州静志寺塔的地宫,距今已经1000多年了。
刚被发现时它的枝梗枯如干柴,果实颜色被锈迹覆盖,不知道是紫红还是紫黑,一副因缺水而偃旗息鼓的样子,但果肉依然饱满。
太像了水果了!以至于考古人员都不可置信:千年前的水果能保存这么好?这不符合科学常理啊。
![]()
等小心翼翼的拿在手中,众人更加惊喜了,它根本不是真实水果,而是玻璃制品!
这工艺真是惟妙惟肖,北宋工匠真的大巧若拙,就是简单的一串葡萄,都能做出如此效果。
如果仔细端详,会发现每颗葡萄都呈现半透明状,内部中空,壁薄如蝉翼,表面还带着天然果实般的纹理!
而通过科学检测,学者发现这“玻璃”完全是本土化的“琉璃”,属于一种硅铅含量偏高的玻璃材质。
![]()
可别小看这种材质,古代佛教有“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砗磲、赤珠和玛瑙,它排第三。
还有五大“名器”:琉璃、金银、玉翠、陶瓷、青铜,直接排到了榜首。
之所以这么受重视,是因为古代玻璃分两种,一是来自西域的钠钙玻璃,另一种就是本土的铅钡玻璃,也就是琉璃。
它色彩绚丽,但有个缺点就是太脆了,容易碎。所以只能采用特殊技巧将其做成工艺品。
![]()
北宋工匠采用了“无模自由吹制法”,每一颗葡萄都是匠人凭借对自然果实的细致观察,通过吹制技术手工塑造而成。
没有模具辅助,就意味着全凭手感控制玻璃液的流动和膨胀,才能成就这般“薄皮大馅”、形态各异的逼真效果。
有意思的是,正是因为材质不完全“纯净”,夹杂着白色的旋状纹路,刚好做出了类似“葡萄挂白霜”的效果。
而葡萄这种水果,其实良渚遗址等地方也发现过本土葡萄。但后来人们常食用的,还是汉代张骞从西域引进过来的,一直是贵族专享。
《三国志》里记载过,东汉末年甚至有人用葡萄贿赂宦官,成功当上凉州刺史,可见有多珍贵。
![]()
也正是因为太“脆”,如果总是拿出来一不小心碰到那就严重了,所以定州博物馆规定很严格,不轻易外借。
近年来也就秦皇岛进行过一次借展!当然要珍惜,毕竟这件宝物现在属于“网红”,很多游客都是冲着它去的。
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了700余件文物,也有一些来自西域的钠钙玻璃制品,同样美轮美奂,但最火的反而是这串葡萄。
我觉得主要还是做得太像了,本土铅钡玻璃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但古人嘛讲究个“写意”,偶尔出现一次“写实”肯定受欢迎。
![]()
钠钙玻璃:定州博物馆藏北宋刻花玻璃瓶
欣赏一些西域玻璃的时候,有一种清冷的感觉,就像这件同样有名的刻花玻璃瓶。它上面的几何花纹,公元10世纪在阿拉伯地区常用。
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念头油然而生!而那串葡萄,说实话真的想拿在手上仔细“盘”一下,甚至还想把上面的泥土洗干净。
这种融入到看似普通物件中的文物,也许才是最接地气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