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一则来自山东某国企设计院的降薪通知,在行业内掀起轩然大波。不是因为降薪本身——毕竟近年设计院行情低迷早已是公开的秘密,而是这场降薪背后暴露的“分配双标”,让无数基层设计师直呼“寒心”。
事情的导火索,是该设计院发布的《调整员工预发绩效工资的通知》。通知里的表述看似条理清晰,实则藏着让人难以接受的“层级差”:公司总经理每月预发绩效下调1500元,副总经理下调1000元;而普通员工的薪酬模式被调整为“基本薪酬+预发绩效薪酬”,且不同岗位的预发绩效比例被“区别对待”——经营和招采人员按基本薪酬的70%发放,技术服务专业(也就是一线设计师)仅按50%发放。
当这则通知传到员工群里,聊天记录里满是无奈与质疑。有员工直白提问“是降薪了吗”,得到的回应一针见血:“按照基本薪酬50%预发绩效,降了,还是国企。”还有人戳破了本质:“懂了,就是变相降薪呗。”没人反对企业在困难时期压缩成本,但“领导降数字,员工降比例”的操作,实在让人无法信服。
![]()
稍微算一笔账就能明白其中的差距。假设一位设计师的基本薪酬是8000元,按50%预发绩效计算,每月要少拿4000元;而总经理即便每月降1500元,以国企高层的收入水平来看,其基础薪酬与绩效基数本就远高于普通员工,1500元的降幅可能连其月收入的零头都不到。这种“降薪”,更像是一种象征性的姿态,而非真正的“共渡难关”。小学毕业的人都能算出,比例降幅带来的损失,远比固定数字的下调更伤人。
更让设计师们感到不公的是,被“重点关照”的偏偏是最辛苦的技术岗位。在设计院里,技术服务专业的员工是项目的核心力量——从前期方案设计到后期图纸修改,他们往往要熬夜赶图、跑现场对接,承担着项目落地的主要压力。而经营和招采岗位更多负责外部沟通与资源协调,工作强度与技术岗不在同一量级。可这次降薪,技术岗50%的预发比例,比经营招采岗的70%足足低了20个百分点。这不禁让人想问:难道在企业眼里,基层技术人员的劳动价值,就这么不值钱?
要知道,这还是一家国企。在大家的固有认知里,国企意味着更稳定的保障、更公平的分配,可这次的降薪方案,却完全打破了这种期待。制定规则的是公司高层,他们手握收入分配权,最终出台的方案自然向着自身利益倾斜——既通过“领导降薪”摆出了“同甘共苦”的姿态,又把主要的降薪压力转嫁给了基层员工。这种操作,与其说是“节流”,不如说是“甩锅”。
有业内人士透露,设计院的收入分配一直存在“金字塔式”的断层。哪怕行业行情再差,高层领导的收入也远高于普通员工。他们的收入构成里,除了公开的薪酬,还有各类补贴、奖金与隐性福利;而基层设计师的收入,大多依赖绩效提成,一旦项目减少或绩效缩水,生活立刻会受到影响。这次总经理月降1500元,看似“忍痛割肉”,实则对其整体收入影响微乎其微,更像是一场“形式主义”的表演。
更讽刺的是,过去行业景气时,领导们常说“要靠技术立身”“设计师是公司的核心资产”;可到了需要压缩成本的时候,最先被“开刀”的却是这些曾经被捧为“核心”的人。发钱的时候,高层们先把腰包塞满;干活的时候,基层员工冲锋在前;现在遇到困难了,却要员工承担最多的损失——这样的“双标”,怎么能让员工有归属感?难怪有员工直言“干活不积极”,甚至出现罢工的想法。
其实,近年设计院行业的困境大家有目共睹。房地产市场调整、项目数量减少、回款周期拉长,不少企业都面临生存压力。降薪、裁员的消息也屡见不鲜。但真正能熬过难关的企业,靠的从来不是“牺牲基层”,而是上下一心的凝聚力。就像有的设计院会选择高层降薪比例高于员工,或是全员按相同比例调整,用公平的态度换取员工的理解;而不是像这家山东国企设计院一样,用“领导降数字、员工降比例”的方式,消耗员工的信任。
这场降薪风波,早已超出了一家企业的内部事务,更像是整个设计院行业的一个缩影。它暴露的不仅是某家国企的分配问题,更是行业长期存在的“重管理、轻技术”“重高层、轻基层”的积弊。当技术人员的价值得不到尊重,当付出与回报越来越不对等,只会有更多优秀的年轻人逃离这个行业——毕竟,没人愿意在一个“流汗又流泪”的岗位上长期坚持。
对于这家山东国企设计院来说,现在最该做的不是遮掩问题,而是正视员工的诉求。降薪可以,但必须公平透明;压缩成本可以,但不能只盯着基层。如果继续用“形式主义”的降薪方案糊弄员工,只会让人心散得更快,最终陷入“人才流失—项目减少—效益下滑”的恶性循环。
而对于整个设计院行业而言,这场风波也是一个警示:想要走出困境,不能只靠“节流”,更要靠“开源”与“聚心”。尊重基层员工的劳动价值,建立公平的分配机制,才能留住人才;优化业务结构,拓展新的业务领域,才能找到新的增长点。否则,再大的企业,也经不起“内耗”的消耗。
如今,这场降薪风波还在持续发酵,不少同行都在关注后续进展。希望这家设计院能听到员工的声音,及时调整方案;也希望更多企业能从中吸取教训,明白“同甘共苦”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只有把员工放在心上,员工才会把企业的未来扛在肩上。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