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我院再创佳绩”——兰州兰石医院红彤彤的喜报上,9月7577人次的门诊量、426台的手术数被奉为“战果”,10月开诊首日451名患者、25台手术被视作“荣光”。这份充满商业庆功色彩的宣传,瞬间戳中公众最敏感的神经:当医院把患者的病痛当作业绩指标,把手术台变成“功劳簿”,“救死扶伤”的誓言便成了经不起推敲的虚假口号。
![]()
医院的“业绩思维”从来不是孤例。从浙江台州医院庆贺“急诊人次突破200万”,到深圳某医院张扬“胸外科手术量破千”,再到兰州兰石医院的“数据喜报”,相似的剧情反复上演,本质都是医疗行业公益属性与商业逻辑的错位角力[__LINK_ICON]。院方将责任推给“新员工不懂规矩”的解释,更像一场欲盖弥彰的托词——若无内部将门诊量、手术数与绩效挂钩的考核导向,怎会有把患者流量当作“佳绩”的认知偏差?若无对“经营成果”的过度追捧,怎会让冰冷数据取代对患者疾苦的基本共情?
这种错位的价值导向,正在消解医疗行业的初心根基。古训有云“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彰显的是医者仁心的本质追求;而“喜报”里的数字狂欢,暴露的却是“把医疗当生意”的逐利心态。当医生的成就感源于“做了多少台手术”而非“治好了多少人”,当医院的荣誉感来自“收入增长”而非“患者满意”,过度检查、过度治疗便可能随之滋生,让民众在病痛之外,再添一层被“搜刮”的隐忧[__LINK_ICON]。患者带着希望踏入医院,本应感受专业与温暖,却可能沦为被统计的“业绩”,这种信任裂痕远比疾病更难治愈。
医疗的本质从来不是“流量竞赛”,而是生命守护。真正值得庆贺的“佳绩”,应是治愈率的提升、候诊时间的缩短、就医成本的降低,是患者走出医院时的轻松笑容,是危急时刻的精准施救。要让救死扶伤的口号回归真实,既需要医院重塑以患者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剥离过度商业化的枷锁;更需要监管部门建立科学评价体系,用治愈率、满意度等核心指标取代“规模型”考核,杜绝以流量为噱头的宣传乱象[__LINK_ICON]。
兰州兰石医院的“喜报”已被下架,但事件留下的警示不应消散。医疗行业容不得“生意经”的侵蚀,民众期待的从来不是“患者盈门”的喧嚣,而是“少病无灾”的安宁,是医院真正把“救死扶伤”刻进每一个诊疗细节里。唯有如此,白衣天使的光环才不会褪色,医院的大门才会真正成为生命的希望之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