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持戒留白(山东菏泽)
![]()
不愿提起李叔同,甘愿走近弘一法师
说到李叔同先生,我是最不愿意提起的;说释弘一法师,又是我最愿意走近的。前者,不愿意提起;后者,未曾放弃。
一直在矛盾之矛盾中,不愿提起的还有那首《送别》。作为军门出身的我,情愿被罚跑十个五公里,也不愿意提起李叔同和李叔同的《送别》。此生我最不愿意泪奔,因为我听不起这首歌……
但今儿我还是来了,来到了新余市渝水区蛤蟆古村“如一书屋”。这次来,突然接到“如一书屋”主人何奕女士的微信邀请。接到邀请是在这次雅集活动开展的前天晚上。当我答应朋友的那一刻起,我心里就有很多的想法,也写了自己比较满意的发言稿。我自己也默默下了一个决定:在征得“如一书屋”主人同意后,我将把自己多年来亲手制作的一块用大漆和金箔书写的弘一法师书法对联带过来,挂在雅集活动的现场,一是为了应景,二是我觉得此时此刻在这个场合用这副对联非常合适,符合这次活动的主题和氛围,也是我愿意的。
此次雅集分了五个环节,讨论是积极的、相互的,大家畅所欲言,坦诚交心。特别是“悲欣交集”这四个字的讨论,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下面我要把我的发言稿呈现如下,作为纪念:“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感悟弘一法师的生命境界
各位来宾,朋友们:
大家好!
洒家是众生的学生,我是持戒留白。
非常感谢如一书屋这个风水宝地,感恩何奕女士提供这么好的机会和平台,让洒家有机会参加这个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感恩遇见!
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围绕着一句充满禅意与圆满境界的诗偈——“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来共同走近一位传奇人物:弘一法师。
他,就是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从风流才子到一代高僧,他的一生,是一部从极致绚烂归于极致平淡的深邃经典,在文化、艺术与佛教领域,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他的一生,我们可以从四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是才华横溢的早年艺术生涯。
李叔同先生出生于天津,自幼浸淫传统文化,精通诗词、书画、篆刻。之后他东渡日本,学习西洋绘画与音乐,成为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参与了“春柳社”的创办。那首传唱至今、意境深远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便出自他手。他在美术、音乐、戏剧等多个领域,都扮演了开创者的角色,其艺术成就,至今仍熠熠生辉。
第二,是春风化雨的教育。
回国后,他任教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培养出了丰子恺、刘质平这样杰出的艺术家。他不仅传授技艺,更以人格魅力引领学生,为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奠基,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是舍俗求真的出家因缘。
1918年,正当盛年的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毅然剃度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这一转变,震惊了整个文化界。他从此潜心佛学,尤其致力于弘扬律宗,以戒律精严著称。他整理并推动了佛教中最为严谨的《四分律》的研究,著有《南山律在家备览》等重要典籍,被后世尊为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第四,是悲欣交集的晚年风骨。
晚年,法师在福建泉州等地弘法。在民族危亡的抗战时期,他提出“念佛不忘救国”的主张,深刻体现了宗教情怀与爱国情操的统一。1942年,弘一法师在泉州温陵养老院圆寂。临终前,他写下了“悲欣交集”四字,寥寥数字,却道尽了对人世与佛法无尽的感悟与哲思,留给后世无限的解读与回味。
回顾弘一法师的一生,他留给我们怎样的精神遗产呢?
他向我们展示了艺术与修行的统一。他的生命轨迹,是从文艺的巅峰走向宗教的巅峰,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最完美的诠释。
他践行了律己与慈悲的融合。他以戒为师,生活极度简朴,却以广博的佛法与深切的悲心普度众生,其人格魅力影响深远。
最终,他自身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他的故事被多次搬上银幕和书籍,成为一代中国文化人从世俗辉煌走向出世宁静的精神象征,触动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如果大家希望更深入地了解他,我推荐阅读《弘一法师传》、丰子恺先生所作的《怀念李叔同先生》,或者观看纪录片《弘一大师》。
朋友们,弘一法师的一生,正如他所达到的境界:“华枝春满”,是生命完满的绽放;“天心月圆”,是灵魂澄明的圆满。他在艺术与宗教的两端,都抵达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为我们树立了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为了更好记录这次雅集活动,或者说,为了让世人记住李叔同、走近弘一法师,我还写了一篇《如一书屋秋祭弘公骈幛》:如一书屋秋祭弘公骈幛
![]()
岁在乙巳,身在新余;再偈弘一,序属三秋。蛤蟆山馆,芸香盈袖。何奕女史,延宾设幛;如一书寮,悬月如钩。既怀送别之曲,复仰菩提之猷。于是击磬鸣香,共话浮生逆旅;烹茶论道,同参慧业瀛洲。主延雅士,客慕高风。茶香缭绕处,恍闻法雨;琴韵悠扬时,如见慈容。于是鸣清磬、启素幛,共仰云鹤之踪,同追菩提之迹。
观夫李君叔同,津门灵秀。南洋负笈承新学,东海扬帆探艺渊。春柳台前,振衣惊四座;茶花曲罢,舞袖动三京。铁笔镌金石,丹青照墨林。更谱长亭古调,暗寄幽怀;南社雄词,明抒壮志。可谓艺舟破浪,文曜横空。
泊乎虎跑月明,灵隐霜净。舍九域浮名而叩禅关,弃万般绮业以归梵境。永嘉古刹,青灯校律疏;闽海兰若,白拂阐宗风。烽火弥天时,倡念佛以纾国难;豗波撼地处,立学苑而振戒幢。遂使南山律宗,再耀寰宇。
至若温陵示寂,悲欣交呈。清源塔影涵明月,虎跑泉声忆孤云。华枝春满,证般若之圆明;天心月圆,照涅槃之寂乐。嗟乎!万丈红尘终归寂,千秋白月自长明。
今夕星霜忽换,雅集重开。唱阳关而肠断,抚遗编而神伤。烛影摇红,参无住之禅意;茶烟凝碧,悟如来之本心。愿诸君:涤尘襟以沐智光,抛俗虑而游法海。
更诵一偈云:
艺海曾经渡宝舟,
菩提叶落又经秋。
华枝月满清凉界,
千古宗风绕碧楼。
又云:
一、
宁将烈酒穿肠过,不向叔同问尘缘;
愿把浮名身后抛,只随弘一听禅音。
二、
宁醉红尘远叔同,
甘入空门近弘一。
三、
宁以樽酒洗尘心,勿对叔同话烦忧;
甘将浮生付逝水,但求弘一解禅机。
以上便是从最初将“李叔同”与“弘一法师”置于情感的两端,但最终,通过讲述、通过书写、通过祭奠,我想让我们看到:那令人心碎、不忍提起的《送别》,与那令人心静、甘愿走近的禅音,并非来自两个不同的人。它们共同源自一个伟大的灵魂,在一条从“有情”到“觉有情”的修行之路上,留下的不同印记。
我想,最终,我们不愿提起的,是尘世的无常与别离;我们甘愿走近的,是超越无常的那轮永恒明月。而这,正是弘一法师留给后世最珍贵的礼物。
![]()
作者简介:持戒留白,实名刘金琳,山东菏泽曹县人,部队转业,现工作居住在江西新余,系高级工艺美术品设计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新余市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夏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