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维十五日谈》
作者:李让眉
版本:浦睿文化|岳麓书社
2025年9月
王维人尽皆知。即便只在上学时简单接触过,他的某句诗或某种气质也早已落入印象中。然而这印象,若细细观想,又往往觉得不真切,像个模糊的光影。尤其是和同时代的另外两位大诗人相比,这种感受就更明显。想到李白,狂放不羁的形象即刻跃然眼前,提到杜甫,忧民悯人的鲜明老者形象即刻浮现,王维则似乎是淡然的,甚至让人觉得有些遥远。个中原因是什么?在《王维十五日谈》的第十四章中,作者李让眉将三位大诗人纳入同一视野,分辨异同,让他们在对照中互相描画,王维的特质与形象也因此更易捕捉。
先看李白:“堪称古往今来最为夺目的超级个体——不必加‘之一’。无论是容量还是浓度,他的诗歌都远大于他本人:像一团以‘我’为灯芯,不断扩张的火光外焰……他的诗学人格拥有一切孩子的特点:充沛热烈的自恋、不加节制的扩张、对即时刺激的兴奋、对荒诞幻想的迷恋……他总想变得无限巨大,然后如鲲化鹏,彻底飞向一个只有自我的自由世界。”这一整体性剖析解释了李白为何在世人眼中如此耀眼:“自我”越大,形象越分明。再看杜甫:“杜诗中的‘我’从来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诞生于与他者的关联。杜甫需要和远远近近的人建立起深深浅浅的关系,并最终在这些错综的线脉中一点点盘绕出自我的样子……老杜身周生长着一卷温暖的关系茧,他会将情感一重重织出去,让它以核心那个自我的形状绵延开来,至于无穷。”杜甫的忧悲喜泣大都与他者(人事物)相关,因此阔大且厚重。最后看本书主角王维:“王维处理‘我’的态度是‘非有无’的。若仍以山为比,他的诗更近于‘山色有无中’——在王维的诗里,我们很难找到‘我’的踪迹,却又仿佛处处可见敞开着的感官:山水树石,都如随他的节律在安静地呼吸……王维对世界既不欲对抗,也不想拥有,更近于是以一株树、一只鸟、一眼泉的形态融入天地间。”有无之中的“我”不可能清晰,其绝妙之处也正在于此。于王维,清晰的“我”反而是一种阻碍,一种对天地万物的抵挡。当我们觉得王维淡然、遥远时,应知,这正是他留给我们的关于“存在”的启发。
以上是概而言之。一个研究者需有精准的整体把握,也要深入细节。作者在本书第一章说,“看王维要有动态的视角。”王维展现给世人的多是一种静态乃至静默的形象,“动态”则是要深入静态中,探掘存乎其内的不同力量的运作,以及为何最终形成了这一静态。因此,作者以各种角度切入,写王维的时代、交友、音乐与绘画,以及他与佛学的关系。我们看到,王维的生命里同样有不少困境,他也需要自我疗愈,而且“擅长”自我疗愈。上述因素复杂交错,又在动态中渐趋平衡,在彼此圆融中最终造化出王维这样一位高妙典雅、松弛自如的诗人。
撰文/张进
编辑/宫照华
校对/刘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