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兵败会稽山,被迫入吴为奴。
临行前,他将国事托付给大夫文种,却对另一位重臣范蠡说:“愿子与吾同赴吴国。”
所有人都以为范蠡会推辞——谁愿放弃在越国的尊荣,去敌国为奴?
出人意料的是,范蠡淡然应允:“臣请从行。”
三年为奴生涯,范蠡与勾践同甘共苦。待归国后,他助勾践励精图治,最终灭吴雪耻。
就在越国上下欢庆胜利之时,范蠡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辞去所有官职,舍弃万贯家财,悄然离去。
他给文种留下一封短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可共患难,不可共安乐。子何不去?”
文种不信,最终被勾践赐死。而范蠡泛舟五湖,三次白手起家成为巨富,又三次散尽家财,被后人尊为“商圣”。
范蠡的故事,诠释了《资治通鉴》中一个深刻的人生智慧:
一个人最大的底气,不是拥有什么,而是能够容许一切离开你的豁达,容许一切发生的释然。
![]()
01
真正的强大,从不怕失去
唐玄宗天宝年间,安禄山攻陷长安,玄宗仓皇西逃。行至马嵬坡,禁军哗变,要求处死杨贵妃。
面对心爱之人的生死与江山的安危,玄宗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资治通鉴》记载:“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短短十二个字,背后是多少无奈与痛苦。
然而更令人深思的是玄宗之后的反应。他没有沉溺于悲痛中不能自拔,而是继续前行入蜀,保住了大唐的根基。
虽然他从此失去帝位,被尊为太上皇,但他选择了接受这一切。
人生的得失,从来不由人。但如何面对失去,却决定了我们人生的高度。
与玄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朝梁武帝。
侯景之乱时,他被叛军围困台城。城破之日,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自得之,我自失之,亦复何恨?”
看似豁达,实则是对失去江山社稷的无奈接受,其中少了那份真正的释然。
现实生活中,我们同样面临着各种“失去”:
失去珍视的工作机会;
失去苦心经营的感情;
失去健康与青春;
失去至亲至爱之人。
执着于已经失去的,只会让我们失去更多。就像手握沙子,握得越紧,流失得越快。
真正的强大,不是紧抓不放,而是在该放手时,能够坦然放手。
![]()
02
生命的韧性在于接纳无常
公元前99年,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被汉武帝处以宫刑。
这对一个士大夫来说,是比死亡更难以接受的耻辱。
在《报任安书》中,他写道:“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
每一个字都滴着血泪。
然而,就是在这个人生最黑暗的时刻,司马迁选择了容许这一切的发生。
他没有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是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将全部的屈辱与悲愤,投入到《史记》的创作中。
他在《资治通鉴》的前身《史记》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正是这份对无常的接纳,让他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业。
生命的韧性,不在于避免挫折,而在于当挫折来临时,能够接纳并超越。
北宋苏轼的一生,更是对“容许一切发生”的最佳诠释。
他年少成名,却在中年后接连被贬,从黄州到惠州再到儋州,离京城越来越远,环境越来越艰苦。
然而无论身处何地,他都能找到生活的乐趣。
在黄州,他研究出东坡肉;在惠州,他“日啖荔枝三百颗”;在儋州,他开办学堂,培养出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首《定风波》中的词句,正是他面对人生无常时豁达心态的写照。
![]()
03
豁达与释然:人生的两种修行
《资治通鉴》中,司马光通过无数历史人物的故事,向我们揭示了人生的两种重要修行:
容许离开的豁达,与容许发生的释然。
豁达是主动的选择,释然是被动的智慧。
韩信年少时忍受胯下之辱,不是懦弱,而是豁达——他容许尊严暂时离开自己,因为他知道还有更重要的使命等待完成。
后来他登坛拜将,成就一代兵仙,却在该急流勇退时恋栈权位,最终惨死长乐宫。
这说明,豁达易,释然难。
诸葛亮六出祁山,明知“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理想难以实现,却依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不是不识时务,而是对使命的坚守与对结果的释然。
他在《后出师表》中写道:“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尽人事,听天命,这是何等的释然!
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修炼这两种品质?
首先,学会区分什么是我们能控制的,什么是我们不能控制的。
就像划船,我们可以控制如何划桨,但不能控制水流的方向。
其次,培养感恩的心。
感激拥有的,而不是执着于失去的。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是因为他心中有更大的格局。
再次,保持心灵的弹性。
如同竹子,风雨来时能够弯曲,但不会折断。风雨过后,依然挺立。
最后,在失去中发现获得。
司马迁失去尊严,却成就《史记》;苏轼失去官位,却成就文学巅峰;范蠡失去权位,却成就商业传奇。
![]()
04
你的底气,来自内心
读《资治通鉴》,最打动人的不是那些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也不是那些尔虞我诈的权谋计算,而是在历史洪流中,那些能够保持内心豁达与释然的灵魂。
他们告诉我们:真正的底气,不来自于外物的支撑,而来自于内心的强大。
当安史之乱爆发,颜真卿的兄长颜杲卿被叛军俘虏,坚决不降,最终被肢解处死。
后来颜真卿也被派去劝降叛军,所有人都以为他会畏惧,他却坦然前往。
因为他早已容许一切的发生,包括死亡。
晚年时,颜真卿写下了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
透过那些涂抹修改的痕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叔叔对侄子的哀思,更是一个灵魂在巨大悲痛中的坚守与释然。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失去与变故无处不在:
昨天还稳定的工作,今天可能就要裁员;
昨天还亲密的关系,今天可能就要结束;
昨天还健康的身体,今天可能就要面对疾病。
唯一能让我们在风雨中屹立不倒的,就是培养容许一切离开的豁达,容许一切发生的释然。
这不是消极的随波逐流,而是历经沧桑后的通透与智慧。就像长江汇入大海,不是消失,而是融入了更广阔的存在。
从今天起,愿我们都能修炼这份底气: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顺其自然,争其必然。
(全文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