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管理者都陷入一个怪圈:
越想控制团队,团队越是离心;越想展示权威,下属越是阳奉阴违。明明手握大权,却总觉得孤立无援。
问题出在哪?
不是权力不够大,而是用错了"权术"。
![]()
翻开《资治通鉴》,您会发现:真正的用人高手,从不玩弄权谋,而是顺应人性。最高明的"权术",恰恰是"无术"——让人心甘情愿为你所用。
一、权术的本质:操控人性,还是顺应人性?
唐太宗李世民曾问魏征:"何为明君?"
魏征答:"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这句话藏着一个深刻洞察:权术的分水岭,在于你是把人当工具,还是当人看。
《资治通鉴》记载,隋炀帝杨广精通帝王权术。他善于制衡大臣、离间对手、操控舆论,堪称"权谋大师"。可结果呢?人人自危,最终众叛亲离,死于江都之变。
![]()
反观唐太宗,用人之道看似"无术":
- 魏征当面顶撞,他不怒反喜;
- 房玄龄胆小怕事,他委以重任;
- 李靖功高震主,他毫不猜忌。
为什么?因为他明白一个道理:人性不是用来操控的,而是用来顺应的。
越是试图算计人心,人心越是离你而去;越是尊重人性,人心越是向你靠拢。这不是权术的失败,而是权术的最高境界——让权术消失在人性的顺流中。
二、顺应人性的三个层次:看见、接纳、成全
第一层:看见需求——不是你想要什么,而是他需要什么
《资治通鉴》中,汉文帝用人有个特点:善于"因材施用"。
周亚夫性格刚直,文帝就让他统兵打仗;张苍精通历法,文帝就让他修订历书;邓通没什么才能,但忠心耿耿,文帝就赐他铜山铸钱。
这不是简单的"人尽其才",而是看见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真实需求
周亚夫要的是建功立业的舞台,张苍要的是学术成就的认可,邓通要的是生存保障的安全感。文帝给的,恰恰是他们各自最渴望的东西。
![]()
反观现代管理,很多领导习惯用统一标准衡量所有人:升职加薪、物质激励、末位淘汰。却从不问一句:你的下属,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有人渴望成长空间,你给他高薪留人;有人需要工作弹性,你要求他打卡坐班;有人寻求价值认同,你只会画饼充饥。
顺应人性的第一步,是放下自己的视角,看见对方的需求。
第二层:接纳差异——不是改造人性,而是善用人性
《资治通鉴》讲过一个故事:
唐太宗手下有两员大将,李靖沉稳寡言,侯君集张扬跋扈。大臣建议除掉侯君集,说他"恃功骄纵,必成祸患"。
太宗却说:"李靖如良驹,不鞭自行;侯君集似烈马,需加缰绳。驹有驹用,马有马长。"
结果,李靖负责持重守成,侯君集负责开疆拓土,各展所长,成就贞观盛世。
这就是接纳差异的智慧——不是把烈马改造成良驹,而是给烈马找到驰骋疆场的战场。
![]()
现实中,多少管理者犯同样的错误:
看到员工慢性子,就批评"效率低下";看到员工快性子,就指责"粗心大意"。殊不知,慢工出细活,快手抓机遇,本就各有价值。
人性没有好坏,只有适不适合。顺应人性,就是把人放在最适合他的位置上。
第三层:成全野心——不是压制欲望,而是引导方向
最高明的用人,是成全对方的野心。
《资治通鉴》记载,刘邦用韩信,最绝妙的一笔是封他为"齐王"。
韩信要的是什么?功名、地位、历史留名。刘邦给了,但有个前提:先帮我打败项羽。
这叫把对方的欲望,变成你的助力
![]()
韩信想当王,与其担心他谋反,不如让他在体系内实现野心。最终,韩信成就了汉家天下,刘邦也成就了韩信的不世功勋。
反观隋炀帝,面对大臣的功名欲,他的做法是:打压、猜忌、清洗。结果呢?人人自保,无人效命,江山倾覆只在旦夕。
顺应人性的最高境界,是让对方觉得:追随你,就是在成全他自己。
三、从"权术思维"到"人性思维":一场认知革命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用人者,才德兼备则用之,德胜才则信之,才胜德则疑之。"
这句话透露一个真相:权术的终点,是人心的归附。
那些玩弄权术的人,算计的是一时一事;那些顺应人性的人,赢得的是长久人心。
![]()
越是把人当棋子,越容易满盘皆输;越是把人当人看,越能纵横捭阖。这不是理想主义,而是最现实的管理智慧。
记住:最高明的"权术",是让权术消失。当你不再需要算计人心,人心自然向你而来。
看完这篇文章,您对"用人"是否有了新的理解?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管理经验或困惑。如果觉得有启发,不妨转发给团队中的管理者,一起探讨真正的用人之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