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视频播放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11月5日,第三届汉文化论坛开幕式上,光影交错间,数字人“刘邦”击筑高歌,以一曲《大风歌》穿越千年而来。

文化是城市品格的“灵魂工程师”。文化的价值,不仅在于规范生活、倡导良善,更在于对城市精神的塑造。
刘邦击筑而歌的豪情穿越千年,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激荡出新的回响,唱响新时代的“大风歌”,我们时常这样表态。这既是对历史豪情的精神传承,更是当代奋斗者最动人的精神注脚。
![]()
一
今年是徐州冲刺“万亿之城”的关键一年,我们不仅要全力打好“经济仗”,还用心算好“文明账”,让“两个文明”比翼齐飞,为高质量发展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唱响尽显徐州特色与气派的“大风歌”。唱响尽显徐州特色与气派的“大风歌”,需要怎样的状态和激情?
这种状态,是于时代变局中勇立潮头的担当。从刘邦的沛地高歌到今日的匠心筑梦,“大风歌”的内核始终是奋斗与担当。
![]()
刘邦于风云激荡中定鼎天下,那份直面挑战的勇气在今天依旧荡气回肠。“大风起兮云飞扬!”“千古人主第一词”“壮丽而奇伟”(朱熹语),其中所蕴含的雄健、担当与智慧,为徐州城市品格注入了“雄迈坚韧”的基因底色。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竞争、产业变革正如“大风”席卷而来。如何在变局中开新局,于竞争中寻得先机,衡量的是我们的技术积累、产业实力,考验的是我们的坚韧斗志。于空白处开拓、于困境中突围,这种姿态,是新时代“大风歌”鲜活的注脚。
![]()
这种激情,是对极致追求的执着坚守。新时代的“猛士”以匠心守护发展根基,用“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让“大风歌”的旋律在精微之处愈发动人。《大风歌》以极简文字承载深远情怀,而新时代的奋斗者正将这份凝练转化为创新实践。在他们身上,既有开拓的勇气,更有新时代的创新智慧。
![]()
新时代的“大风”,是科技突破的劲风,产业升级的长风。实验室里不灭的灯火,务实干部穿行乡间的足迹,工匠对毫厘不差的执着……这都是新时代“大风歌”动人的音符。
二
文以载道,文化传承需要“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才能更好地“化人”。
“数字化是传承汉文化、连接历史与当下的重要方式。”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副院长鲁安东介绍,在构建徐州汉文化古城图谱时,通过古城数字化,依托增强现实技术“调用”两千多年前的历史场景,让“看得见的文脉,留得住的乡愁”在徐州街头巷尾真正可触、可感。
在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冯正功看来,徐州的文脉架构可以概括为“一轴、一环、两廊、叠城”。“一轴”“彭城七里”历史文脉主轴;“一环”通过街角公园与绿色步道,串联起现代生活与两千多年历史;“两廊”,黄河故道生态廊道、奎河廊道;“叠城”着眼“城下城”“街下街”等独特遗迹,见证这座城市的时光层叠。
“博大精深的汉文化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与智慧。未来,我们将致力于通过造型艺术、舞台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打造优质汉文化IP,讲好汉文化故事,生动展现徐州汉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对外文化集团董事、总经理郭利群说。
“充分汲取历史文化滋养,更好熔铸汉魂、凝练汉魄……提炼两汉文化精髓,更好从中汲取精神养分,激励全市上下大力弘扬敢为善为、务实落实的优良作风。”当无数奋斗者,在传承中创新,在开放中自强,以匠心打磨技艺、以创新开拓未来,新时代的“大风歌”必将更加雄浑壮阔,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壮美华章。
![]()
第三届汉文化论坛辣汤时评系列文章:
![]()
撰文|巴全东
徐州广电编辑 | 欧阳白雪
一审 | 朱宸昕
二审 | 张清 孙剑
三审 | 王经波
![]()
转发+在看,告诉身边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