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北京人关东元,
收藏艺术已有13年。
他不住郊区别墅,
而是租住到市中心的酒店式公寓,
因为便利和安全。
今年7月,他搬了新家,
从酒店式公寓的两室一厅,
搬到了顶层的三室一厅,
150多件艺术品填满了家里的每个角落。
作家余华曾两次在他家待到天亮,
每每感叹这个家的气场与众不同。

藏家关东元的新家
关东元曾是跨国公司总裁,
半退休后将更多精力投入收藏的爱好。
他说与艺术生活在一起,
是他做收藏的初衷。
艺术是他人生重要的出口,
回到家,被艺术包围着,
就会感到轻松、释怀。
![]()
卧室和卫生间也挂满艺术作品
2020年,一条曾拜访关东元的酒店式公寓。
时隔五年,我们到北京探访他的新家。
他谈到一对美国的工薪阶层收藏家夫妇,
将5000幅作品悉数捐出。
“我如果最后能够留下100张非常好的作品,
百年以后我也想捐给社会,
这个过程它是很有意义的。”
编辑:马诗韵
责编:陈子文
![]()

今年7月,关东元搬到了酒店式公寓的顶层
五年前,一条拜访了关东元当时住的酒店式公寓
巴西航空工业公司的北京办公室
五年前,一条曾经拜访过关东元的家,这是一套位于北京市中心的酒店式公寓,两室一厅,关东元租住在此多年。屋内挂满了关东元收藏的艺术作品,犹如一座私人美术馆。
几个月前,关东元搬到了这座酒店式公寓的顶层套房,不仅多了露台,整个空间也更敞亮,可以更充分地容纳、呈现他的收藏爱好。
![]()

之前,关东元用定制的带抽拉轨道的专业画柜来收纳艺术品,如今他将更多作品交由艺术仓库保管
五年间,关东元的藏品翻了一番,总数达到了400多件。搬家后,他重新调整了作品的位置,也将一部分藏品交由艺术仓库保管。尽管如此,这套公寓仍几乎被艺术品填得满满当当,连卫生间和储藏室里都挂满了画。
为什么布置得这么满?关东元说,“能够与一个人24小时相处,是对艺术最大的尊敬。如果只是把作品堆放在某个空间等着升值,就失去艺术的意义了。”

进门后正对面是Martha Jungwirth的作品
下了电梯,还没进门,走道里已经挂满了画,氛围从公寓楼过渡到艺术画廊。
进门后的玄关,正对着奥地利艺术家Martha Jungwirth的作品,为整个玄关奠定下柔和色系的基调。
![]()
宋贤淑(左)与Miriam Cahn(右)作品
关东元注重空间里作品之间的关联,例如在宋贤淑的作品对面,挂上米利亚姆·卡恩的作品,让一东一西的两位女性艺术家进行对话。
![]()
唐永祥(左)与刘晓辉(右)作品
在客厅最显眼处,他挂上尺幅相当的《蓝色和黄色背景上回头看的女生》与《无题-有雷诺阿挂历的厨房》,两幅作品的主角都是女性,一个是抽象的回眸,一个是写实的背影。
![]()
《酒神5》,马轲
在相邻的一面墙上,是艺术家马轲的作品,红色元素与前两幅画相呼应。
![]()
《第一中国马》,赵刚
从客厅通往卧室的走道两侧,也排布着风格不一的画作。其中赵刚的《第一中国马》,关东元很是喜欢。“它把东方和西方的色彩表现方式结合。这马很肥硕,一看就是古代的马,建筑也是古代的,而他用一种现代的绘画语言表达出来。”
![]()
关东元的肖像画
斜侧面则是澳大利亚艺术家Jasper Knight为关东元画的肖像,当时他特意叮嘱对方,不要画成传统的写实肖像,“就想有这种波普风格的。”这幅画至今仍是关东元的微信头像。
从上一个房子到新家,艺术品是生活空间中不变的主题。关东元始终认为,艺术一定要与生活紧密相关,“我曾经去欧美拜访了很多藏家,看到他们是如何与艺术共处的。这儿也是遵循了这个逻辑,尽量呈现作品,让作品相互之间有关联,并且让作品能与我发生对话。”
以下是关东元的自述:
![]()

目前我生活在北京东二环的酒店式公寓,今年7月搬到顶楼,有更大的空间呈现藏品,这也是我做收藏的初衷,就是与艺术生活在一起。
今年是我做收藏的第十三年,总共收藏了400多件作品,在这个空间呈现的大约有150件。
![]()
关东元极其注重每个空间色彩的和谐
我不会刻意将最热门或最昂贵的作品置于最显眼之处,对我而言,作品与空间的和谐共生更为重要。我希望来访者感受到的,是一个带有我个人气质的生活空间,而非拍卖会的陈列场。
作家余华来过两次,待到凌晨四五点钟,天都亮了。他说,每次来都觉得气场不一样。这就是艺术的魅力,艺术是有生命的。有时候我从外面回来,一进到我的空间,被艺术包围着,就会感到轻松、释怀。
![]()
卫生间和厨房里也挂满了画
有人问我,把作品挂在卫生间,是不是不太尊重?恰恰相反,卫生间是生活起居中每日必至之处,这反而是我最有机会近距离与艺术品接触的空间。
艺术的魅力就在生活之间,所以不要将它束之高阁。有些作品被收藏以后,一封存就五年十年,甚至永远不会公诸于世。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品会很伤心。我一直觉得,能够与一个人24小时地相处,是对艺术最大的尊敬。

关东元会定期调整家中的艺术品陈列
五年前,一条的视频播出以后,很多朋友都来跟我沟通,包括美术馆馆长、策展人,还有各国的外交大使、文化参赞等。一些企业家朋友,原来对当代艺术没什么感觉,也主动跟我联系,这些都让我觉得自己做的事情还挺有意义的。
很多人做艺术收藏,初衷是为了升值。来我家看了以后,他们就开始把作品呈现在生活空间和工作空间里。艺术一定要与生活紧密相关。
![]()
![]()
关东元的工作照
1989年,我大学毕业,带着200美元和一张单程机票,就去了巴西继续读书。那时非常苦,我从零开始学葡萄牙语,做过男佣,也在餐厅打过工,睡过水泥地。
![]()
![]()
年轻时候的关东元与巴西同事们
1993年,我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巴西圣保罗大学,随后加入当时全球最大的铁矿石公司——淡水河谷(Vale S.A.)。1995年,我受公司委派回国,负责开拓中国市场,为淡水河谷在华业务奠定基础。2000年,我受邀加入巴西航空工业公司(Embraer),又是从零开始打造团队,建立整个公司在华运营体系。目前,我已进入半退休状态,将更多时间投入于艺术收藏。
![]()
关东元收藏的第一幅作品
对艺术感兴趣,是因为一个偶然的契机。2011年,办公室楼下在举办一个展览,当时我看到一幅作品,画面上是几个小水手驾驶着一条破船驶向汪洋大海,一下子就触动到我。因为小水手特别像我当年创业的状态,不知未来,但勇往直前,于是我决定收藏这幅作品。
后来我去读了中欧佳士得的艺术品鉴赏班和央美的艺术管理班,又把艺术史从头到尾读了两遍,就这么开启了收藏之路。
![]()

关东元的书架上摆满艺术书籍与画册,阅读是他闲暇时的爱好
过去在公司,我也挂了很多当代艺术作品,不少客户都是看到我的办公环境,从而达成了业务合作,艺术是有力量的。
艺术对我来讲是一个出口。情绪低落的时候,我会翻翻艺术书籍,去画廊看个展览。今天我再去世界各地旅行,都是以艺术为首要安排,太多好的美术馆和画廊,以及定期的艺博会,让我大开眼界。有时在大街上看到一个建筑,都觉得那是一个艺术作品。
![]()
左:《Frame 190215》,蔡磊
右:《无用只用-多变窗3号》,宋冬
我为什么只收藏当代艺术?因为我与这个时代同步,所以这些作品跟我有共鸣。我今天的收藏基本上保持两个平行线:一条线是年轻艺术家,你给他一份信任,他可能就坚持下来了,如果我能见证他的成功,对我也是一种认可;另一条线是被低估的成熟艺术家,他们一生清廉艰苦,但作品非常优秀。我能够从中选择出来,这也是一种成就感。
判断一个好的藏家,核心还是收藏的质量。如果有人收藏了100张毕加索的作品,我觉得这顶多算是财务能力,并非眼光有多准,因为大家已经认可这个艺术家了。但如果有人30年前就收藏了常玉,在常玉还没有那么出名的时候,我觉得那是真的有眼光。
我现在也在放慢收藏的速度,不再追求数量,而是追求精品,希望每一件收藏都是真正能打动我的。哪怕错失一些机会,说明是缘分未到,也不要遗憾。
![]()
关东元捡漏的汪建伟作品
这几年经济环境比较低迷,反而是有机会收藏好作品的时机。我之前就捡了一张漏,汪建伟在1989年的一幅作品,那是他的黄金创作时期。这幅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家的代表作,还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作。
当时在一场拍卖会上,我一口价就拍下来了,没有人竞争。如果在艺术市场蓬勃的时候,这幅作品可能有很多人追捧,我也就没有机会收到它了。
![]()

我目前租住在酒店式公寓,这是一种生活方式。到了我这个年龄,考虑的还是便利、舒适、安全。我经常旅行,不在家的时候随时有人照看我的房间,24小时都有监控,特别便利和安全。

新家的露台能够俯瞰北京城,关东元和朋友常在此小酌
有人说,老关,你可以找更大的房间,挂更多画。我说,就算找一个1000平米的房子,400幅画也挂不下,永远会有极限。
我自己有一幢别墅,里面台球室、桑拿房、影音室都有。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桑拿房一次没用过,台球室使用也不超过20次。拥有过就明白了,人真正生活的空间是极为有限的。
就像做收藏的人,永远会觉得资金短缺,我的逻辑就是量力而行,适可而止。我还不具备收藏赵无极和常玉的实力,那就从能够承受得起的作品入手。
不过,我觉得做收藏的核心并不是说有多少资金,更重要的还是你有没有一颗心,你对艺术的热爱有多深。
![]()
Herbert和Dorothy夫妇
有一对美国夫妇Herbert和Dorothy,他们是工薪阶层藏家的代表,对于当代艺术的推广普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一个是普通的邮差,另一个在图书馆工作,工资都很微薄,生活得很简朴。他们住在四五十平米的廉租房里,出门都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但是在艺术家还没有出名之前,他们就能够给予支持。
最后,他们在过世前将毕生收藏的近5000幅作品,捐给了美国50个当代美术馆。其实在有生之年,他们随便卖几幅作品,就能轻松地改善生活条件,但是他们从来没有这么做。
![]()
798艺术区是关东元常去的地方,图为他和朋友在偏锋画廊与白盒子艺术馆看展
我也有一些情怀,如果命运允许的话,我最后也能够收藏到100张美术馆级的佳作,在我离世后也想捐给社会,我觉得这件事是很有意义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