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有言:"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此言虽简,却道尽因果之理。天道循环,报应不爽,古往今来,莫不如是。今日且说三条古训,皆由先贤血泪所证,后人当引以为戒。
![]()
一、不贪非分之财,守得住本心
《论语》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权倾朝野,贪得无厌。他趁齐庄公被弑之机,联合崔杼专权,搜刮民财,中饱私囊。府中金银堆积如山,良田遍布齐地。旁人皆以为他得意至极,殊不知祸根已种。
后来崔杼忧惧庆封势大,反目成仇。庆封被逐出齐国,流亡吴地。虽在异国仍不改本性,继续聚敛财货。吴人见其富可敌国,心生嫉恨,最终设计将其全族诛灭,家产尽数抄没。
庆封临死前叹息道:"吾一生所聚之财,竟成催命之符!"此言虽晚,已无济于事。
反观春秋贤臣季札,吴王寿梦之子。他出使各国时,途经徐国,徐君见其佩剑精美,目光流连。季札心知其意,但因出使在身,未便赠送。待他归来时,徐君已故。季札便将宝剑挂于徐君墓前,随从不解,问:"人已故去,何必如此?"
季札答道:"我心中早已许诺,岂可因人故而食言?况此剑若留于身,恐生祸患。"
![]()
后人评价季札:"视千金如粪土,视承诺重于山。"正因不贪非分之物,季札一生清誉流芳,福泽子孙。
古人云:"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财可养命,亦能害命,关键在于取之有道。
二、不占他人之便,留得住福气
《道德经》有言:"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唐代名臣娄师德,为人宽厚,从不计较小利。他在地方为官时,每逢分配俸禄,总是最后一个领取,且常将自己的份额匀给同僚中家境贫寒者。
有人劝他:"大人何必如此?自家日子也不宽裕啊。"
娄师德笑答:"众人拾柴火焰高,我让一分,大家心齐,何愁事不成?"
后来他升任宰相,朝中百官无不敬重。武则天问他:"卿为何深得人心?"他答:"臣无他术,只是从不与人争利罢了。"
![]()
再看同朝官员来俊臣,此人善于钻营,处处占便宜。借同僚钱财不还,占下属功劳为己有,甚至在武则天面前邀功请赏时,也要贬低他人抬高自己。
起初确实得了些好处,官位扶摇直上。但时日既久,朝野内外皆知其为人,避之唯恐不及。待武则天晚年醒悟,清算酷吏时,来俊臣竟无一人愿为其求情,最终被满门抄斩。
《左传》记载:"多行不义必自毙。"占尽便宜之人,便是在透支自己的福分。今日占人一分便宜,他日必失十分福气。
三、不说伤人之话,积得下阴德
《礼记》云:"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汉文帝时,有位大臣名叫张释之,为人谨言慎行。有一次汉文帝乘辟驰道,有人误入,当场被抓。廷尉要按律重判,张释之却说:"陛下震怒之下,若重判此人,恐民心不服。何况此人无心冒犯,只是不知法度罢了。"
汉文帝听后转怒为喜,从轻发落。事后有人问张释之:"你当时何不顺着圣意,重判了事?"
张释之答:"若我附和重判,便是推波助澜,让无辜之人受罪,此言一出,便是造孽。君子不可因一时之快,而说伤人之语。"
![]()
后来张释之位列三公,德高望重,享年八十余岁,子孙皆有功名。
再说西汉权臣霍光,位极人臣,一言九鼎。他性格刚烈,说话刻薄,得理不饶人。朝堂之上,常常出言不逊,驳得众臣无言以对,甚至让皇帝难堪。
虽然当时威风八面,但也树敌无数。霍光死后,满朝文武无人为其说好话,其家族很快便被汉宣帝清算,霍家满门俱灭,无一生还。
《孔子家语》载:"夫口者,关也。舌者,机也。出言不慎,驷马难追。"话语如刀,可以救人,亦可杀人。积口德者积阴德,失口德者失福报。
这三条天规,皆是古人用血泪换来的教训:
不贪非分之财,如庆封之鉴;不占他人之便,如娄师德之范;不说伤人之话,如张释之之德。
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一生福祸,皆由己造。守住本心,行得正坐得端,方能福泽绵长。
愿诸君谨记先贤教诲,慎言慎行,积德行善,则一生坦荡,家宅安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