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的价值不能单看面积大小,“层高”才是衡量住宅档次更为关键的因素。”
最近,住建部负责人就在公开场合提到,我国正在制定“好房子”的建设标准,并修订住宅项目规范,其中一项重要调整,是将住宅层高的下限提升至3米。
这意味着未来的新房,层高将普遍比过去的旧房高出0.2米。可别小看这0.2米的差距。根据建筑采光的相关测算:
![]()
层高2.8米时,房间的采光进深约为3.92米;而层高达到3米时,采光进深就能扩大到4.2米。
也就是说,层高每增加一点,不仅提升了室内垂直空间的高度感,也直接改善了采光范围和通风效果,居住舒适度自然水涨船高。
更重要的是,随着“好房子”时代的到来,那些层高仅介于2.5米到2.8米之间的二手房,市场竞争力将进一步减弱。
![]()
这一点,其实在近期的房价走势中已有体现。
据中指研究院统计,今年1月全国百城二手房均价为14130元/平方米,环比下跌0.51%,同比跌幅达7.22%。到了2月,这一数字继续下滑至14071元/平方米,环比再降0.42%,同比跌幅扩大至7.26%。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现在的房子越来越难卖?2025年房价还会继续跌吗?对于手中有多套房产的家庭,未来可能面临哪些挑战?
![]()
一、房子为何越来越难卖?
从许多普通人的购房经历中,我们或许能找到答案。
例如有网友分享,2018年倾尽全家积蓄,花164万元在市区买的房子,如今市值缩水到70多万元,降价幅度超过一半,却仍难出手。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住房供应过剩
过去多年房地产高速开发,导致库存大量积压。大城市尚且存在不少空置房,三四线城市及部分新区空置现象更为严重,有些小区入住率甚至不足30%,近乎“空城”。与此同时,保障房、人才公寓等房源也在分流商品房市场的需求。
![]()
2、购房需求减弱
我国城镇化率已接近高位,增长速度明显放缓,新增进城人口减少。加上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2024年新生儿预计仅约900万,不到2016年峰值的一半。老龄化加剧,婚育带来的刚需购房动力也随之减弱。
3、居民购买力受限
目前居民负债率已从十多年前的17%攀升至62%以上,多数家庭资产集中在房产上,继续加杠杆购房的空间非常有限。
![]()
4、“房价永远涨”预期改变
过去很多人敢于追高购房,是因为相信房价“只涨不跌”。但从2021年开始,市场进入下行周期,这一预期被打破。购房心态转为“买涨不买跌”,越来越多人选择观望,导致二手房成交周期不断拉长,部分城市甚至超过18个月。
5、新房与二手房竞争加剧
开发商为回笼资金不断推出优惠,变相降价吸引客户,挤压了二手房的市场空间。此外,政策也在向新房倾斜,如现房销售、提高得房率、取消公摊、契税补贴、低息贷款等,而二手房交易则面临中介费、高额个税等成本压力,竞争力进一步削弱。
![]()
二、2025年手持多套房的家庭,或将面临三大挑战
1、持有成本持续上升
除了月供、物业费、维修费等常规支出,房产税试点范围的扩大也将成为潜在负担。尤其对于房龄较长的住宅,电梯、管道等设施老化带来的维修开支会越来越多,持有成本逐渐攀升。
![]()
2、出租难度加大
过去在大城市,房子基本“不愁租”。但随着保障性住房供给增加、人口流动趋缓,租赁市场的供需关系正在转变。未来租房竞争加剧,空置期拉长或将成常态。
3、资产贬值风险
在人口流出、经济增速放缓的城市,房价上涨动力不足,下跌压力增大。如果无法及时变现,房产就可能从“资产”变为“冻结资产”,面临价值缩水的风险。
![]()
三、普通刚需该如何理性购房?
1、合理评估还贷能力
月供金额建议控制在家庭月收入的30%以内。例如月收入1万元,月供不超过3000元,这样既能保证生活质量,也有余力应对突发情况。
2、预留充足的应急资金
首付尽量争取付到四成,以减少贷款总额和利息支出。此外,最好预留出至少12—24个月的月供金额作为应急储备金。
![]()
3、眼光放长远,做好中长期规划
购房决策不仅要考虑当前需求,也要兼顾未来5—10年的职业发展与家庭变化,例如通勤便利性、学区资源、居住空间等。
4、保持理性,不盲目跟风
市场总有波动,涨跌本是常态。买房的核心目的是居住,只要房子满足生活需求,经济压力可控,就无需为短期价格起伏过度焦虑。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