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书法家们热衷于抄写的题材,历代都有作品传世。而要说哪一件书写得最为自然潇洒、清新脱俗,最贴合此经中“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当属明代皇室成员、“四僧”之一石涛的版本了。
![]()
![]()
石涛,俗姓朱,名若极,法名元济,别号石涛、大涤子、苦瓜和尚等,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生于广西全州,他是靖江王朱亨嘉之子。他幼年遭变后出家为僧,驻锡于安徽宣城敬亭山广教寺,后半世云游,以卖书画为业。
![]()
石涛虽然画名胜过书名,但实际上他的字更胜一筹,真正达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和“直入魏晋”的境界,尤其是小楷,深得钟繇、王羲之精髓,郑板桥、启功、沈尹默、齐白石、吴冠中等都对他的字赞不绝口,启功盛赞:“原济法出魏晋,得其天然,熠熠不俗,上自米癫,下至董(其昌)、王(铎),脱俗无过其右者。”
![]()
石涛一生多次抄写《道德经》,但只有这一部保存下来,全卷5000余字完完整整,没有任何缺损,如今是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此作为纸本册页,共22折、44页,每页纵约30.5厘米、横约17厘米,总长度超过7米,单字大小约1厘米,清新自然,没有一丝的尘俗之气,与如今盛行的“丑书”“怪书”相比,这才是真正的“书法”。
![]()
此作以晋唐小楷为根基,融合了写经体的精劲与行书的流动感,露锋切入,起笔轻灵,收笔含蓄,横画多呈微弧,竖画略带曲势,如“之”字的捺角处理,既有钟繇《宣示表》的朴拙,又见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的舒展。点画间呼应紧密,转折处兼用方折与圆转,使字形在严谨中见生动。
![]()
结字以扁方为主,重心偏下,显汉隶遗韵。他通过疏密对比增强节奏感,形成内紧外松的空间分布。部分字形欹侧取势,左倾右倚,在整体章法中形成动态平衡,打破板滞。作为小楷,墨色变化有限,但石涛通过控制蘸墨频率,呈现润枯润的自然过渡。
![]()
浓处不滞笔,淡处不浮弱,与其水墨画的用墨理念相通。清代鉴赏家李佐贤在《书画鉴影》中称其“小楷得晋人法外之趣”,近代傅抱石更指出石涛书法“以画理入书”,打破馆阁体束缚。当代学者薛龙春认为此作将禅宗的书写状态与道家“自然”的哲学融合,是书理与文理统一的典范。
![]()
![]()
而今,我们将此作进行了博物馆级的超高清1:1复制,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便于您临摹和欣赏。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