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唐遗韵(油画) 220×160厘米 2017年 杨飞云
杨飞云是我国当代知名的油画艺术家和教育家。作为艺术家,他将西方宗教画的庄严内敛转化为东方文人“澄怀观道”的哲思,在写实油画的本土化探索方面孜孜以求,成果丰硕。作为艺术教育家,他以开放的胸怀与严谨的治学精神,培养了一批批坚守油画本体的青年才俊,为中国艺术注入持久活力。
“丰盛生命——杨飞云近作展”目前正在苏州博物馆展出。展览集中呈现这位中国写实油画领军人物近20年来创作的59幅代表性作品,展览不仅是对其艺术生涯的一次重要回望,更是中国油画本土化探索历程的生动缩影。
杨飞云1954年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这片草原沃土滋养了他的灵魂、画风和性情。他在草原度过了童年时光,那里的蓝天、流云、阳光不仅成为视觉记忆,更塑造了他对色彩和光影的独特领悟力。17岁时,杨飞云进入包头客车车辆段当钳工。这一时期,候车室里形形色色的人物成为他最好的模特,“每天都会在候车室画得很晚”的坚持,让他积累了大量鲜活的人像写生经验。这段业余创作时光培养了他的观察能力,成为他艺术道路上的特殊养分。
1978年,杨飞云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师从靳尚谊、詹建俊等油画大家。他承袭西方古典主义的严谨结构与精微质感,持续不断地在油画语言的丰富性、油画的当代性表达、油画的文化意义挖掘以及精神价值提升等诸多方面进行着深入的思考与切身的实践。杨飞云的创作始终以“写生见性”为宗旨,正如他所言:“写生是绘画的一种恩赐,它使我们变得虔诚、纯真,更加热爱生命。”
在创作中,杨飞云始终强调艺术与生命的关联。他“一辈子最喜欢的两件事情,一件是看文化胜地,一件就是下乡写生”,这种坚持让他的作品始终保持着与现实生活的鲜活联系。此次展览将其不同时期的作品并置展出,从2000年起延续至今的国内外风景画写生,到2007年开启的人物画写生与画史研究,再到2017年重病康复后转向的中国历史画与古圣先贤肖像创作,完整呈现了一位艺术家如何将生命体验转化为艺术语言,构成了一部生动的个人艺术史。杨飞云说:“艺术真正的力量是从艺术家生命深处兴致勃勃地流淌出来的。”
杨飞云对西方古典技法的掌握炉火纯青。他坚持古典油画的多层次叠加法与明暗对比技巧,在《美育之门》《黄宾虹》等肖像作品中,通过细腻的肌肤纹理刻画与精准的光影处理,赋予历史人物庄重而温暖的生命力。
在杨飞云的艺术实践中,对将西方古典油画技法与东方美学精神融合的探索从未停止。他在此次展览自述中说:“油画是西方人发明的,在国人的手中也有百年的积累。几十年来,我不停地画油画,心无旁骛,就是想尽力去掌握有质量的油画语言、积累有深度的文化涵养,尽我所能地表现中国人的审美特质和当代人的情怀意味。”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三代油画家,杨飞云既深入研习文艺复兴以来的油画传统,又始终坚守“油画语言民族化”的探索方向。此次展出的许多作品皆是刻画中国北方女孩的形象,大面积使用传统红色,人物佩戴的头巾和衣服上的扎染图案,充满了东方美学意味,而严谨的造型与光影处理则显露出扎实的古典绘画功底。如在《扎尕那少年》《蒙古族女子》等作品中,杨飞云通过亮丽的民族服饰与淳朴神情,捕捉牧民阳光、率真、淳朴的气质。而《万壑松风》《武圣关羽》等肖像与历史画创作,标志着他从技法锤炼到精神自觉的升华。
杨飞云的“油画中国化”探索绝非表面元素的拼贴,而是深入精神层面的文化转译。他认为:“油画的民族化,不仅体现在形式上,而且要在内涵上、精神上、审美上,承载当代中国精神、中国情怀和中国人的审美。”这种追求使其作品既保留了提香式的色彩辉煌,又融入了中国文人“澄怀观道”的哲思。
谈及杨飞云的创作,中国油画学会会长许江表示,杨飞云的肖像不是单纯再造人物的肖像,而是在绘画的反复塑造之间观摩深研、情赠兴答,在深入塑造中展现出内化于心的意趣,这种塑造与生命力的融合,让艺术获得了丰盛的生命。
2025年11月9日《中国文化报》
第2版刊发特别报道
《深入精神层面的文化转译》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