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61个字 阅读时长:5分钟
中产先生 | 洞见时代发现价值讲述生活
不是巧合。
8天的超级黄金周结束了,返工第一天大家照例要关心一下消费。
而消费最直观最量化的又是电影票房,今年怎么样呢?
跌回十年前。
![]()
刨去2022年,大家都知道什么原因,票房跌回十年前的2015年,这张历年票房走势图可以看出很多东西,不只是电影票房。
直接说结论吧:
票房是资金和财富现象,涨跌主要是因为房地产。
当然,房地产的财富效应是有滞后性的,差不多滞后一年。
2016年,全国范围内棚改,房价翻番,2017年票房就大涨80%。
2017-2018年,全国楼市到达最高峰,各地排队摇号,此后票房直接涨了近3倍。
2021年楼市见顶,房户比超过1,房子过剩,加上疫情和政策原因,房价开启下跌进程,跳过2022年,票房也一路下跌。
虽然从走势上说的通,但是这种下滑的具体原因却是复杂的。
主要是这几个原因:
1、居民热情
房地产下行带来的财富效应衰退,直接抑制了大家的消费意愿,居民开始主动收缩负债表,这一波高位接盘的人更是被房贷挤压消费支出,紧接着房地产上下游受冲击也影响了就业。
而且对于电影这种娱乐消费来说,财富效应的衰退直接影响了大众热情。
怎么理解这句话?
有钱了很兴奋很快乐,大家就想着要消费要娱乐,以日本为例,房地产最火的那几年,高中生去银座陪酒,一晚上的小费超过普通人一个月工资,大家都花天酒地,挥金如土。
财富效应衰退了,这种热情也消退了。
买套房子,几个月就赚几百万,超过普通人一辈子能赚到的钱,这种泡沫和热情,本来就不可持续。
而且这种热情消退不止影响娱乐,还影响到了其他:
比如男女社交、宴请和送礼。
这些也抑制了消费。
2、投资消退
对于为什么不看电影,大家感触最深的就是:
电影质量越来越差。
为什么电影质量越来越差,其实也跟投资有关系。
有钱了,可以请大牌,可以大制作,可以上特效,当然好看。
大家吐槽这几年电影类型单一,背后其实是投资方变了。
2015年,还是大片云集的年代,《速度与激情7》、《捉妖记》、《唐人街探案》、《复仇者联盟》、《夏洛特烦恼》、《煎饼侠》、《西游降魔》、《大圣归来》……全年都是各种叫好又叫座的大片,电影类型也很多,甚至开创了后来国漫和小品电影的先河。
以美国1999年为例,被认为是电影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大年,《低俗小说》《阿甘正传》《这个杀手不太冷》《肖申克的救赎》都是这一年上映的,背后也是经济泡沫。
为什么呢?
因为观众和投资方都有钱,拍什么都有人看,也能给创作者足够的投资和创作自由。
但是没钱的时候,大家都挑剔,希望多快好省,不可能嘛。
于是,投资的也少了,不只是电影,各种民间投资都在消退。
3、退而求其次
除了财富效应,电影还受到市场下沉的影响。
电影正在被短视频取代,相比短视频,电影的弊端很明显:
需要时间:现在经济调整期,就业不好,各种加班,中国人均周工作时间已经超过了49个小时,看一场电影,算上通勤等原因,差不多要小半天,有点奢侈了,大家更愿意多休息。
需要花钱:电影票现在动不动就要50以上,看完电影还要吃个饭吧,花费更多,索性就都省了。
短视频就好多了:
便宜、时间短,强刺激。
无聊了就刷一发,不像看电影要准备那么多。
也算是大环境下退而求其次的产物。
而且看数据,短视频的市场已经超过电影市场了。
最后:
从电影票房变化,看这些年的消费和行业变化,并不是什么好事,也不是巧合,当然更希望电影跌回十年前,可以预示着房地产和消费降级的大体见底,接下来经济和消费可以逐步复苏。
就这样。
长假电影票房算是小事,这个长假,国内外都发生了不少大事,特别是国内人日罕见连发8篇经济专论,引发不小关注:
这不仅不同寻常,也是非常重要的信号。
可以继续阅读:。
10个朋友读过 趋势
500个点赞 局势
阅读10万+ 深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