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正式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显示,“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首次超越电影票房,成为内容消费领域的新兴赛道”。
近年来,微短剧市场面临行业洗牌、技术变革与观众审美持续升级,“爽点堆叠”的制作模式正逐渐退潮,精品化、多元化成为行业必须回答的新命题。
从以传统影视剧为代表的流媒体1.0时代,到以奈飞为代表的2.0时代,再到如今以短剧平台为代表的3.0时代,微短剧在经历爆发式增长之后,如何从短平快的“快消娱乐”中获得更为稳健的“成长曲线”?在其加速起飞的过程中,又有哪些不可忽视的行业风向?
![]()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
摆脱“爽感”
2025年,曾经主导市场的“高反转+爽感叠加”的叙事模式正在逐渐退潮,越来越多玩家开始布局女性成长、职场话题、家庭疗愈、校园问题等更为纵深、现实题材的方向。
从微短剧目前的受众结构来看,“银发族”成为付费新主力,占比超过四成,推动了“深夜追剧潮”的兴起;女性用户仍主导着消费市场,其互动、打赏、付费活跃度均高于男性;年轻人则偏爱玄幻修仙等“高爽感”题材。
整体而言,虽然不同的观众有其独特的“圈层喜好”,但大家已不再单纯满足于新奇、刺激的感官追求,希望看到更加优质的剧情与视觉呈现。
摆脱对于“爽点堆叠”的依赖,以及伴随而来的内容同质化问题——成为了短剧行业新的共识。“霸总逆袭类爽剧已引发观众审美疲劳。同时,长剧从业者、专业制作团队的入局,正在推动行业从‘赚快钱’转向‘做精品’,倒逼题材突破单一模式,” 业内人士指出。
在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院长关玲看来,“微短剧行业亟需通过精品内容的持续供给,稳固用户黏性、引导市场预期。”
纵览近一两年出圈的微短剧“精品”,《大妈的世界》用讽刺幽默的手法展现中老年女性群体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成都造”微短剧《家里家外》用现实、细腻的语言开拓了“方言剧”的新空间;《逃出大英博物馆》则采用文物拟人化手法,获得了超出预期的传播效果。
正如红果短剧平台观察到的那样,凡是情感刻画细腻的作品,其用户评论数都会非常高,用户黏性和停留时长也显著提升。这反映了用户需求的升级:从最初的“即时解馋”到渴望“营养与回味”。
“平台年内已三次大幅提升审核标准,倒逼创作者摒弃猎奇套路,转向打磨剧本逻辑与人物塑造,”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此前透露。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文字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杨欢
一审:缪军;二审:官卿梓;三审:李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