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八套的黄金档向来是品质背书,接棒《沉默的荣耀》开播的《四喜》,凭借蒋欣、童谣、许娣等实力派阵容,开播前就赚足观众期待。但播出不到 10 集,这部剧便从 “万众瞩目” 沦为 “吐槽重灾区”,狗血剧情之外,演员们的表现成为最大槽点,从视后到老戏骨再到流量小生,纷纷因演技问题引发争议,让观众直呼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
其实央视八套黄金档原本是国产剧的“保险柜”——只要能播,至少不会太差。但这次《四喜》一上线,观众的热情就像被泼了冷水,还没追到第十集,弹幕区已经变成大型“演员反思大会”。童谣、蒋欣、许娣,这一串曾被认为是“演技保障”的名字,如今却被观众一一点名批评。最要命的是,他们的问题还都不一样,却又都殊途同归地让人出戏。
你以为这只是一次失败的表演?不,这是一场演艺圈“舒适区”集体失控的现场演示。
如果说偶像演技差还有“成长空间”可讲,那资深演员一旦出问题,观众的失望就不只是评分下滑那么简单了。《四喜》里最先被推上风口浪尖的,是童谣。
这个曾凭《三十而已》走红的演员,现在却陷入了“情绪真空地带”。她饰演的沈明珠本是个情感纠葛极其复杂的角色——上有强势母亲,下有婚姻危机,中间夹杂职场与情感双重拉扯,可童谣的表演却像是在“复制粘贴”:嘴角纹一动,表示惊讶;眼神飘一下,就是悲伤;语速变慢,就是纠结。对不起,这不是演戏,是把观众当作情绪识别仪。
![]()
再看蒋欣。她的问题不在演技本身,而在于“角色疲劳症”。从“樊胜美”到《欢乐颂3》的“樊胜美2.0”,再到现在的《四喜》,她几乎每一次出场都带着同样的情绪模板——咄咄逼人、嘴硬心软、情绪充沛但表达方式单一。最讽刺的是,为了扮演这个角色,她还刻意减肥到面部失衡,结果不仅没塑造出好角色,反而让观众分心在“这是谁的脸”这个问题上。
许娣作为老戏骨,原本应该是稳住全场的“定海神针”,但这次却也栽在了“自我复制”的陷阱里。她在剧中扮演的长辈角色,依旧是那个“嗓门大、控制欲强、情绪外放”的母亲形象。问题是,这样的角色她已经演了不止一次,从《我的前半生》到《都挺好》,再到现在的《四喜》,观众已经能预判她下一句台词的语气和走位。
这不是演技的问题,这是创作态度的问题。演员们不是不会演,而是不再愿意“重新演”。
《四喜》并不只是“老演员翻车”,它也展示了当下国产剧创作中的另一个通病:跨界演员的“表演幻觉”。
黄明昊就是典型案例。他从偶像转型演员,本无可厚非,毕竟“演而优则唱,唱而优则演”在娱乐圈早已是常态。但问题是,转型归转型,能不能先把基础打牢?在《四喜》里,他饰演的角色是一个情感细腻、心思缜密的年轻人,结果台词含糊、面部表情浮夸、情绪起伏全靠喊。观众连人物性格都没搞清楚,就已经被“出戏感”拖走了。
![]()
更讽刺的是,他的演技问题并不是孤例。过去几年,越来越多偶像以“曝光”为跳板冲进影视圈,却很少有人真正下功夫打磨角色。他们的逻辑是:演戏就是另一种营业,只要有热度,演得像不像不重要。
但观众不是傻子。你可以演技差,但不能没有诚意;你可以是新人,但不能拿着新人保护壳当免死金牌。在信息透明、观众审美升级的时代,所谓“练练就会”的演技幻觉,早就撑不起黄金档的水准了。
而制作方对此显然也不够警觉。黄明昊这样一个明显不符合角色气质、专业能力也未成熟的演员,为何能在一部现实题材剧中占据重要位置?恐怕不是“演技打动人”,而是“粉丝数据能打动投资人”。
这场跨界表演,最终成了“观众失望”的众筹项目。
《四喜》引发的争议,其实远不止演员个人的问题。真正让人疲惫的,是一种被反复消耗的信任。
观众不是第一次看见“熟脸失灵”,但每次都抱有希望——童谣这次会不会突破?蒋欣会不会不再演“强势女人”?许娣能不能换一个母亲的表达方式?甚至连黄明昊,也有人愿意给他一次“转型机会”。
可惜,《四喜》用一套“公式式表演”把这些希望逐个击碎。问题在于,观众愿意相信演员,但创作方不愿意认真对待观众。
剧本写得套路化,人物设定不匹配,选角只看流量,台词缺乏打磨,情感动机不成立……这不是一部剧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浮躁症的缩影。
当演员一边说着“感谢观众支持”,一边把角色演成了“自己前几部剧的翻版”;当制作方一边打着“现实主义”旗号,一边用流量演员糊弄剧情;当整部剧从选角到播出都充满着“差不多就行”的投机态度,观众当然会愤怒。
他们不是不懂演技,而是太懂了;不是太挑剔,而是被敷衍太久。
所以《四喜》不是一部戏的滑铁卢,它是整个表演体系对“专业主义”的一次反噬。它提醒我们:不是演员不能演,而是他们不再愿意用“演”来证明自己;不是观众太苛刻,而是他们再也承受不起被低估的尊重。
《四喜》之所以引发争议,不是因为它有多差,而是它让人意识到:我们熟悉的那批演员,正在变得越来越陌生;我们熟悉的那种“用心演戏”的态度,正在被一点点耗尽。
演技不怕出错,怕的是一错到底还以为自己没错;观众不怕失望,怕的是一次次失望之后再也不敢期待。
当“熟脸”不再安心创作,当“新人”借戏蹭热度,当剧集制作被流量和数据主导,那些曾经热爱国产剧的人,终究会转身离开。
也许《四喜》只是一次普通的翻车,但它敲响的,是整个行业对“专业主义”麻木后的警钟。问题早已不是“谁演技差”,而是“谁还愿意对得起演戏这件事”。
真正的问题,不是观众越来越挑,而是创作者越来越不敢认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