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聊大学“就业状况”的时候,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听说某校好就业”“听说某校很难找工作”,但这些常常是听说里的印象。最近,有一件事儿,为湖北工业大学的就业图景添上了有分量的一笔:9月25日,湖北省“校友回归”——“百校千企汇荆楚”系列活动周中的“智能智造”产业专场,在湖北工大校园里举办。268家企业到场,提供岗位1.3万个。企业中近八成为湖北本地企业,岗位覆盖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绿色建材等方向。
![]()
这场招聘会不是一次普通的“来校摆摊”,它背后折射出湖北工业大学在“校企融合”、“人才归属”和“产业对接”上的深耕布局。现场,一位小米科技的负责人就直接说了句实在话:“掌握智能化专业技术、有交叉学科背景或有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是前沿行业的‘香饽饽’。”这句话从用人单位视角道出了一个趋势:未来就业,不仅要有专业基础,更要能扛跨界能力、能接项目、能贴产业需求。正是在这样的趋势里,湖北工大的平台与机会,显得有“重量”。
再看数据层面:在这次专场上,校友项目与地方制造业融合签了不少“直接落地”的项目。四项由校友牵线搭桥的校企科技合作在现场签约,涵盖智能医疗装备、电气装备、新材料等领域。当地大冶市也趁机推介其在高端制造、特色产业集群方面的优势,希望将湖北工大的科研、校友产业资源与当地制造业深度融合。这不只是“招聘”和“岗位”的连接,而是“就业+创业+科研成果落地”的融合。
![]()
若你问:这些只是一次活动,能说明什么?答案就在高校“毕业生去向”那条线上。有一说法流传:湖北工大每年毕业生中,60%以上留在湖北、扎根荆楚。学校党委书记彭育园也公开表示,这样的比例不是偶然,是与学校长期坚持“立足湖北、服务工业”的定位、与地方产业连接的路径密切相关。
而真正让这所学校在就业端有可持续性竞争力的,是它在科技成果转化和校地合作上的突破。近年来,湖北工大推行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把成果更多地交给科研人员操作和对接市场。到目前为止,学校与3000多家湖北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技术交易总额达9.1亿元,是改革前十年总和的五倍。这意味着,学生若在校期间能参与项目、加入科研团队,不只是写论文、做实验那么简单——有可能参与真正要走向市场的研发与转化。这样的机会,会为毕业之后就业或创业加分不少,将科研“试验室里有成果”往“市场里能用”的方向推动,是学校就业竞争力的一个根基。
![]()
湖北工业大学在就业这条线的表现可以说有几处“亮点”:一是校企连接与地方产业贴近,这次“智能智造”招聘专场里,本地企业占比较高,说明学校与湖北省制造业、装备业之间的协作基础已经比较厚。二是“校友回归+校地融合”机制能营造机会氛围。不单是毕业走出去,也让校友和企业回头来——带项目、带资源、带岗位回来。三是科研成果转化体制改革给学生带了潜在机会,这都给湖北工大的学生带来了非常优秀的就业环境与条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